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校园 > 教学手记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生本课堂——观摩湘蓉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智能学习”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14 信息来源:大禾塘 责任编辑:教育局



2020年11月26日至27日,我有幸在长沙参加了湘蓉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智能学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短短的两天学习时间,充实而又集聚智慧。来自长沙的旷海彬小数名师工作室以及成都的郑大明小数名师工作室,通过同课异构、评课研讨、专家讲座等方式,让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都深刻地感受到数学课的魅力所在。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楼捷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精心预设,适时点拨,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
    首先,楼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一段包含百分数的文字,直接引出百分数,带领学生读写百分数,再重点理解85%,出示各种表示85%的方法,初步让学生感知百分数的含义;其次,让孩子们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生活中的百分数比比皆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经验为孩子们理解百分数提供了帮助。接着总结百分数的特征“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楼老师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可以表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独立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楼老师把分数和百分数进行了比较,从而感知到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楼老师在执教中抓住了“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这一本质内容,对这一内容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楼老师的这节课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同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聆听了曾宪梅老师和郑大明老师上的课之后,收获颇多。“倍”的概念非常抽象,曾老师和郑老师把抽象的概念知识用具体的实物展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不同老师,不同设计,上出了不同的味道。
    曾老师的课,从复习旧知开始,“12个圆片可以分成几个几呢?”为新授环节做了铺垫。曾老师巧妙运用教材,从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入手,引出两个数的关系“倍”,并让学生充分地说“什么是倍”。曾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追问,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大都能够说清楚“倍”的含义。从增加或减少喜羊羊的数量,到改变灰太狼的数量;从3倍、4倍再到1倍等不同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明白,标准变了,“倍”也会随之改变;从圈一圈、说一说,到画一画,层层深入,匠心独运。对于学生用除法来解决“倍”的问题,老师也在课堂中给予了肯定和回复,充分尊重了学情。曾老师说,概念教学一定要上好种子课,我相信“倍”的概念的种子已经播种在学生的心里了。
    郑老师的课堂别具一格,从“首学——互学——群学——共学——承接”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郑老师以活动游戏为主,带动学生思维。从鱼缸里放鱼的游戏中,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体验有的数可以形成整数倍,有的数比另一个数的整数倍多,有的数比另一个数的整数倍少,为以后学分数、百分数埋下伏笔。
    “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如果能够像郑老师这样从同样多入手,从“几倍多一点、几倍少一点”开始学习,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分散了本课的难点。
    三、反思促进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长沙学习的这两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展现了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通过智慧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名师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创新思想,无不冲击着我的思想和心灵,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名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我心灵深深的震撼。
    两天的学习令我不断地反思自身教学,通过反思,找出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改进的措施。把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优秀教学设计、好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机智、处理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参考借鉴。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
我现在是一名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我可能只关注到了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尽可能多地去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时,总是害怕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做不好,我包办太多,没有留有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但我愿意为了孩子们的成长继续出发,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永葆一颗儿童心,继续研究儿童,读懂儿童,与儿童共成长!(作者:城区三完小  谭港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