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校园 > 教学手记

让阅读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读《整本书阅读,我们这样教》

发布时间:2022-09-15 信息来源:宋家塘 责任编辑:教育局


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作为教师,我们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更是有将阅读意义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使命感。部编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就是一个信号,它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课外阅读的要求。正如西南大学教授荣维东所说:“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让学生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探寻生命元素、挖掘生命真谛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这个信号便是让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名著的世界,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名著阅读中感悟并汲取养分,直至让阅读恰如其分,自然而然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可是,怎样让阅读贴近孩子的心灵?怎样软化名著与读者的隔膜?又怎样去指引孩子们去发掘名著经典的魅力,收获一份独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呢?这些问题困扰我很久,如今在《整本书阅读,我们这样教》中寻得答案,让我欣喜不已。


指导有法,依据可循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我们要向着完整性阅读迈进。如何将整本书进行连贯的、有梯度的、全面的阅读,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大课题。而璩艳霞老师将她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总结出“双线并进”的阅读教学模式,即学生阅读线和教师指导线齐头并进的阅读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做好“三课”——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面向学生,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通读、任务化精读、专题化共读。
    教师有了指引的方向,学生有了阅读的航标。于教师,教法可鉴,实践有路,引导有序,自身的教研从此也有了新的探索之道;于学生,阅读有径,任务明晰,学习有料,成长的道路便在攻坚克难的阅读中越走越广阔。这本书就是从“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读”指点迷津,为广大师生播撒了名为“阅读”的种子。


阅读有根,目标索引

结合我自身的阅读体验来现身说法,我算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没有目的,毫无章法,太多随意,导致阅读体验停留在浅层的满足。读书,也有自己的执拗,对于喜欢的故事题材,便会主动翻阅,而对那些施以自身偏见的、不感兴趣的书籍,我何尝不是视而不见?
    对待阅读毫无目标与章法,毫无兴趣与期待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也可找寻到解决之法。个性化通读,尊重每个人的阅读体验;任务化精读,去除漫无目的、散乱随意的浅层阅读;专题化共读,让不同的阅读品悟得以分享,让阅读的余韵不断绵延,不断升级。璩老师高屋建瓴的教学思路,把握全局的教学眼光,也让我这个跟随者有了阅读目标,不做目无全牛,心中无序的读者。在这种层层索引的阅读任务之下,我明白了阅读活动应该立足一个根本,那就是目标。在一个个目标的驱动下,让孩子们接触经典,去除隔膜,走进经典,去除畏惧,不断读中品,品中悟,不断咀嚼文本,从而也不断收获精彩。打通阅读障碍,打通心灵与名著经典的连接之路。


教学相长,交流互鉴

当阅读深入心灵,收获便在点滴阅读中安然生长。我特别喜欢璩老师设置的展示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阅读,学生品析,学生分享,与之对应的是,教师倾听,教师总结,精妙提升,画龙点睛,双向共赢。真可谓是“教学相长”。师生在阅读中,都是平等的,可以对话,可以互鉴,可以共成长,真正让阅读走进彼此的心,让阅读生根发芽,直至长成生命之树。
    总之,寥寥数语道不尽《整本书阅读,我们这样教》的精妙,就让我再次沉浸,再次经由阅读去见更广阔的天地,见更丰富的人生吧。让阅读走进我的心里,也走进你的心里。(作者:城区三中学教师  朱巧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