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师生风采

浅谈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对提升语文核心修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3-12 09:17 信息来源:教育局 责任编辑:教育局
分享到:

摘要: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也叫国学经典。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流传下来代表某一时期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也是指我国古代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更是我国古代文明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共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及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关键词:中国  经典  素养  影响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孕育着伟大的中华文明。而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作品是经历时光淘洗过后的中华文明。这些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厚的人生意蕴。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交友,涵咏经典,感受经典力量,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大有裨益的。

一、朗读经典,夯实语言基础
    著名国学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赖国全教授指出古代经典是指“六经四书”是必须学的,是主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坚持朗读,不断地积累文言知识,日积月累,我们的语言基础一定会得到夯实,一定会得到建构与运用。例如在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这部作品中,“于嗟鸠兮”中的“于”不读yú而要读xū。因为“于”在此句中通“吁”是“叹息”的意思。“不可说也”中的“说”字,也不读shuō或yuè。而要读tuō,因为“说”通“脱”是“摆脱”“脱身”的意思。例如“离骚”中的“离”不是离开的意思,而是通“罹”读音也读lí,但意思是“遭受”的意思。而《离骚》中“汨余若将不及兮”这句中的“汨”字不读mi而要读yù,是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凡此实例,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作品中数不胜数。我们只有朗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读准字音,感受字义。从而日积月累,化为己有。长期朗读经典作品,一定会积累丰富的文言词语,掌握很多的文言句式,从而达到夯实语言基础的目的。最终实现语言的构建及运用。

二、背诵经典,实现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作品中,“文”的部分可以让你知书达理,文质彬彬,豁达友善。“武”的部分可以让你神清气爽,身健体康,神采飞扬。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一些著名的经典文化作品进行背诵。增强语文能力。例如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等经典作品后,学生们不但识字量增加,记忆力大大增强,而且经过一定的文化积淀后,读书的专注力提高。经过经典思想的洗礼后,脑无杂念,内心宁静安详。逐渐会形成一种“过目不忘”,“记忆犹新”的氛围。久而久之,讲话时就会出口成章,妙趣横生;写作时,就会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例如:2009年,黑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满分考生杨奇函凭借文科650分的成绩位居黑龙江省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之首。而他的制胜法宝则是平时广泛地背诵中国古代国学经典,通过背诵积累了许多文言基础知识。所以在高考写作时,临场发挥,文言词语知识,信手拈来。竟写成了一篇对仗工整的骈文。在所有考生作文中独具一帜,凭借洛阳纸贵,得到了作文满分。一举成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实现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从此实例可知,只有加强背诵,实现文化传承,感悟经典的力量,一定会健全完美人格,一定会拥有出彩的人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鉴赏经典,拓宽思维发展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其流传千古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这些艰涩难懂的文化经典。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经典中加以鉴赏,涵咏经典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苏轼在《送安惊落第诗》中说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就是说,学生现在不理解,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慢慢体会,也就明白了。所以我们对古代经典文化一定要仔细鉴赏,加以分析挥究和提升反思。读经典时,就会如泉涌出,沁人心脾。一定会拥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境界。例如《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经过鉴赏得知,一个人想要自立,一个民族想要振兴,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必须先有礼的修养。也可以拓宽思维想到,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必须以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更符合我国劳动者的文化和素质要求。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再如《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我们可以体会到远古人类的人际关系。《诗经》说:“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车宫之妹,刑侯之姨,谭公维私”。通过反复鉴赏,拓宽思维得知,通过描写卫侯夫人的地位高贵引出了其华贵的车驾。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天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这些朴实的写实性的语言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每位学生要拓宽思维,从这些难懂的语言中函咏精华。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情节,我们还收获了写实技法的运用。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小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情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后来,他立志闭门读《茶经》,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反复思维。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思,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博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编修工作。由此可见,鉴赏古代经典文化作品,不仅能从中积累文言知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能拓宽我们的思维发展,从经典中感悟人生,增强语文的阅读能力。以便来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四、运用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从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是人生哲理的启发,而且会给人无尽的思考和获致。最重要的是合理地运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不但能提高民族自信心,而且会增强一种文化自信。不经意间就会被我们中国经典古代灿烂文化折服,由衷地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而感到自信。例如国学十三经里面有不少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经典里有很多优良的品质给人榜样的力量。给予世人警戒。《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我们如能正确地加以运用,这些哲理能让我们受益终身。《孟子》这部作品内容哲理丰富,尤其是文中的论辩色彩极浓,辩证逻辑严密,气势充沛给人以理性的思考。《庄子》这部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奇特,奇幻诡谲。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运用这些经典,不但使自己人格完美。而且会有一种对经典文化的自信。例如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洪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我觉得不怎么样嘛”。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字改成“看”字”。萨都刺到觉得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因而,得到“一字之师”的雅誉。通过这个事例可知,运用经典能使自己的语言实用能力增强,成为一个语言功底深厚的人。成为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人。 (作者:邵东市华帅教育集团   谢正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邵东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东市数据局 |

备案/许可证编号:湘ICP备14000179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1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210003   主编信箱:647154479@qq.com   联系电话:0739-266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