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校园 > 文学作品

忆“五四”英雄匡互生

发布时间:2021-12-06 信息来源:邵东科协 责任编辑:教育局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每当听到这首歌,对自己的家乡更增一份爱。我的家乡在邵东,那是一块地杰人灵的风水宝地。不但山美、水美,更是出人才的地方。有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袁国平。有著名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还有我今天要讲的这位“五四”运动杰出的战士、教育改革先驱、现代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实践家,上海立达学园的创始人匡互生先生。他虽离开我们88年之久,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流传神州大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留下难忘的记忆。作为《匡互生集》的主编,为编好这本书,通过从长沙到北京,从浙江到上海寻找匡互生生先的足迹,寻找各种相关资料,使我对匡互生生先有更深的了解。对匡互生生先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为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尤为敬佩。
    1891年11月1日,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在邵东市廉桥镇丰足村一匡氏家族里诞生了,他就是第一个冲进曹宅,火烧赵家楼的“五四”运动先驱,一个感动过无数人的响亮名字——匡互生。
    匡互生,或许这个名字对80、90后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在1919年5月却像一道耀眼的流星划过天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孙中山称他是一个为教育而奔走的“漂泊者”;毛泽东称他是一个教育的“苦行僧”;朱自清说:他“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巴金称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我把他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一盏灯”; 叶圣陶说:“在中国的现在,有像匡先生这样的人正为着青年而献身,青年诸君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无关重轻才是”;周予同说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物”。的确,匡互生不仅仅是“五四”运动的杰出战士,而且也是位教育改革先驱,是现代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实践家。他一生为教育奔波,呕心沥血,矢志教育改革,创办了著名的立达学园,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优秀人才,而自己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匡互生先生一生重视教育事业,从湖南一师到浙江春晖,再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他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热爱自己的工作,乐于奉献。勇于实践,乐于尝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善于调整心态。
    他在一师大胆进行五个方面的教育改革:一是废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废除学监,由学生组织学生自治会,自治会代表可以参加校务会,学校形成了民主自由的校风。二是提倡思想解放,学术自由。形成了自由讨论、百家争鸣的学风。三是改革教材。清除封建主义的糟粕,增添反帝反封的内容;废弃文言文,改用白话文;改革教学方法,废除注入式,采用阐述,引伸、提问、自由讨论式。四是改革招生制度,打破传统,开创了中等学校同时招收男女学生的新体制。五是走向社会,开展社会活动。延聘国内外名流来一师讲演;冲破封建旧礼教,提倡演话剧……
    匡互生认为,只有“学术”(文化)才可改造人心(人性),去除自私、狭隘和卑劣,也只有学术才可全面振兴经济、社会,达到强国强民族之目的。
    1924年,匡互生受夏丏尊之邀到春晖中学担任训育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深受学生爱戴。时为浙江春辉中学学生的黄源,因上体育课时戴了一顶农民的毡帽,与体育老师发生争执,被学校开除。校训育主任匡互生对此非常不满,愤而辞职。
    匡互生离开春晖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时,因立达学园是没有校规的,全凭感化。追随匡互生到上海的黄源,就被匡互生“约谈”过。黄源到了上海后,与一个女生相恋了,过从甚密,引起了其他学生的“不适”。一般不干预男女“新闻”的匡互生找黄源谈话,说:“你们都还年轻,精力主要应该放在事业上和学习上。”谁料,黄源却在恩师面前“放肆”起来:“青年时期不谈恋爱,什么时候谈?求知识是一辈子的事情,青年时期固然要学,老年了也可以学。”面对黄源的这种“钻牛角尖”,匡互生仍然温和地说:“回去再考虑考虑,同时也要顾及客观影响。”后来,黄源把这件事记录在自己的文章里,标题就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匡互生》。通过匡互生的感化,黄源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后来成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曾任《译文》主编,华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建国任浙江作协主席。
    匡互生看不惯学校采用记过、开除的手段以对付学生。他曾经仔细调查过五个家庭。也就是当时学校流传 “五只老鼠”,五个淘气的学生家庭。这五人中,有偷盗的,有赌博的,有作伪的,还有到社会上找女性耍流氓的,人们称他们为“五只老鼠”。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家庭管理最严。他因习惯不大好,在未入A校以前,曾被家庭监禁在一间小房子里过了半年不见天日的生活,这就可以想见他的家庭管理严厉的程度了。可是他到了A校以后,什么赌啦、滥吃啦、怠惰啦,甚至于到校外去诱惑调戏青年女子啦,这许多毛病他都应有尽有。这不是可以看见家庭愈严的学生毛病越多吗?后来这个学生的毛病被我们发现了,在他以为必不能免于A校的严厉的处罚。匡互生找着他,一不骂,二不打,只是细心地开导,并未用过什么记过、开除的处罚,还让他在课外担任一点特别的工作。他振奋了,说匡先生把他当人看待。赌博洗了手,作业也做了。其他四个学生也有程度不同的好转。
    巴金在怀念匡互生的文章中就讲过这么一件事。立达学园的厨房来了一位偷煤贼,被工作人员逮个正着,送到匡互生这里。匡互生先是和小偷聊了一阵,开导他,然后给了他两块钱,劝他去做点小生意。随后,没过多久居然又来了一位穿西装的小偷。匡先生让他坐下来,同他长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
    匡互生尊重学生人格,而以身作则的他,坚持人格教育,受到了学生的敬爱和拥护,也得到教师的共鸣与赞同。
    匡互生始终坚持他的办学宗旨:“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相生活,以促进文化,改造社会”。
    匡互生回忆他在某校担任舍务的时候,一次有一个学生在操场上大声地叫了几声一、二、三、四,为在旁观操的教务主任某君所听见,把他叫了去,严厉地说:“一、二、三四的呼唱的声调要大家一样高!你故意叫得高,那是不行的!”因为学生反驳,犯了尊严,某君便提议要开除那个学生。后来虽然因为其他教员的抗议,才勉强把原案改为“取保留校察看后效”了事。而校长某君事后闻知,竞大说抗议的教员不是!他说这样的学生非开除不可!当时我正在旁,因质问他说:“就令承认消极的制裁为有效,也当拿出一点充分的理由来作施行这种制裁的根据!
    某校长便很快地答复说:开除一个学生,要同他们说什么特别理由!就令要说出理由,那就给他“品性不良,不堪造就”八个大字已够了!
    匡互生对某校长的回答很不满,他要突破中国学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陋习,进行爱心教育,并尝试学校新体制:不设校长,不立校规,只以“立己达人”为校训。提倡人格感化教育,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自立自强的健康氛围中学习、成长。匡互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尊重劳动的优良习惯,在学校教学中贯彻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努力政变应试教育的不良习气,积极探索在调动学生个人兴趣基础上,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教育新路径。
    贝多芬说过“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同样能承受苦难。”匡互生的一生,是能承受苦难的一生,具有战斗力的一生,勤劳、勇敢的一生。他处的年代,是动乱的年代。他从小受清末农民反洋教斗争领袖贺金声思想影响,他钦佩贺金声敢为穷苦人说话的浩然壮志,他目睹贺元帅的灭洋行动,立志像贺金声那样,文武双全,做一个兼济天下的男子汉,负起大责。他下定决心,边读书,边习武,练就一身好武功。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老师经常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里宣读。老师对匡互生写的《学校之教以礼义为先论》一文中“知而不行,便成为夸夸其谈的行动矮子;行而无知,便是盲目的行动巨人”赞叹不已,夸他是一个有志于教育的青年,不仅注意当今的学堂,也考察了古代学校之法。“古代,八岁入小学,即教以洒扫应对进退;十五入大学,即教文以爱亲尊贤,又或使之习射以观其容,趋之服劳以苦其志,无非欲其知礼义也。”老师非常赞赏匡互生小小年纪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来。1913年匡互生在邵阳中学读书时,看到湖南都督汤芗铭,任意戮杀无辜时,在作文《时事感言》中,用“愿持三尺剑,斩尽民贼以为快!”“民贼不除,国何以安?!”的锋利语言痛骂北洋军阀。
    在教育改革方面,匡互生要求大家实践要敢于并乐于突破。面对新的情况,要敢于采取新的行动。不要留恋于曾经的一堂多么成功的课,任何一堂课都有或大或小的毛病,都值得改进,即使再成功的一堂课处于新的时刻也应该呈现出新的面貌,面对再熟悉的一篇课文也应该从头再来,同时也尝试着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至完全相同的教法。
    匡互生为兴办立达学园,日夜操劳,不遗余力,好几次人生机遇,他都因割舍不下立达而放弃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聘他为校长室秘书(即校长助理),他没去;教育部确定他公费留学美国深造他最喜欢的天文学,他也没去;上海劳动大学成立,要他过去主持校务,他没有去……他一心只在立达。
    匡互生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爱国爱民,痛恨腐败,作风民主,正直坦诚,具有奉献精神。这些美德亦即人类的正气,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为了继承和发扬匡互生精神,弘扬正气,加大教育改革。我们要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勇于攀登。使中国更加强大,走向辉煌,奔向小康。中国人民也会永远记住这位杰出人物——火烧赵家楼的“五四”英雄匡互生。(作者:邵东科协  李少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