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4-11-10 15:24 信息来源:邵东县政府 责任编辑:邵东县政府
分享到: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邵东的重要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十二五”时期全县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是未来五年邵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全县上下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基本行动指南,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兴工旺商”战略,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呈现新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2010年与2005年比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71.4亿元增加到16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77元,是“十五”末的2.3倍;全县财政收入由4.1亿元增加到7.71亿元,年均增长13.4%。全省2010年对2009年县域经济考核评估,我县排名第十三位,为实现五年“重返全省十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5:38:37调整为2010年的17:47:36,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的良好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5.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8%。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业大县的优势更加明显,粮食、中药材、黄花菜、茶叶等农产品逐渐形成品牌。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201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8.9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284.1亿元,年均增长26%。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内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县体育馆、会议文化中心、第四完全小学、九亿步行街、南苑广场、北苑广场、昭阳大道延伸段、绿汀大道北段、县城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昭阳大道、兴禾大道、金龙路、红岭路、衡宝路、百富路等13条城市主要街道相继完成升级改造,县城“创卫”工作纵深推进,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4、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2010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1.45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9%。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平稳推进。

5、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820元和7186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2.8%和13.3%。全县硬化乡村公路1876公里,改造升级220公里;改建通乡公路420公里。解决15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乡镇卫生院、中小学校舍、乡镇计生站、乡镇文化站、基层司法、村级活动室所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3%。

6、社会事业呈现新局面。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三项国策进一步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六年保持全省“一类县”地位,国土资源管理继续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稳下降,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教育强县”建设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综合成绩连续十年位居全市之首。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省级著名商标达24个,省名牌产品达12个,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供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五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2010年三次产业比为17:47:36,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且工业内部以小五金、打火机等产品初加工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二是要素供给不足。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相对较少,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仅约为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企业融资难问题明显,全县95%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三是财政增收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10年财政支出超出收入一倍,且财政面临增收渠道不广的困境。

专栏一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指      标

2005

2010年预计数

“十一五”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比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财政总收入(亿元)

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

总人口(万人)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化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

71.39

25:38:37

0.768

26.79

30.2

4.1

1.05

118.99

7544

3850

161

17:47:36

1.45

78.9

65.7

7.71

1.5

127

13820

7186

37%

4.5%以内

[20]

17.8%

24.9%

26%

16.8%

13.4%

12.9%

13.3%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宏观环境。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在恢复中增长,国际经济地理格局和产业格局调整进一步深化,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赶超的局面呈现,有利于我县进一步扩大出口,开拓外部市场,吸引外商投资。国内方面,中央、省、市的放权强县战略,国家深入推动扩内需战略、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注重民生改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省积极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大湘西开发、武陵源经济协作区等历史机遇为我县加快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改善民生提供了有效动力。特别是依托潭邵、衡邵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娄邵、怀邵衡铁路的开工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为我县重返全省十强提供直接支撑。

然而,机遇中也蕴含着风险。全球区域一体化加速,贸易壁垒与纷争、国际金融监管日益完善等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物价水平的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全覆盖,资源型产品的价格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增长而回升都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国家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居民消费升级使得低端产品的市场空间进一步缩小,迫使我们必须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内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加速发展,带动了要素资源向大城市集聚,使得我县的发展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再创辉煌,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要在全面认清世情、国情、省情,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兴工旺商、富民强县”基本战略不动摇,科学谋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提质增效为突破口,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和“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拓展大市场,以大市场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方针,筹建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新跨越,把我县打造成“大湘西区域经济的活力源、大西南商贸流通的集散地”

第二节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一条主线”,坚持“‘两新’主导”,突出“两项建设”,实现“三个提高”。

抓住“一条主线”,即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三次产业联动助推发展方式转变。始终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始终把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主战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始终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协调推动法律、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坚持“‘两新’主导”,即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主导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就是要进一步壮大工业规模,推动产品品牌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新型城镇化主导,就是要在推动县城扩容提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主阵地。

突出“两项建设”,即突出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突出项目建设就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以重大项目拉动投资、推动发展、支撑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就是把工业园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园区,高质量建设园区,高规格服务企业,依托园区招商育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实现“三个提高”,即开发开放水平提高、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通过创新发展理念,破除发展壁垒,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提高开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推动经济发展由低效益低水平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转变,打造富于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综合实力提高;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第三节发展战略

以把我县建设成为“大湘西区域经济的活力源、大西南商贸流通的集散地”为发展目标,着力实施“兴工旺商、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兴工旺商”就是:立足现有基础与优势,紧紧抓住工业这个发展核心,着力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走出一条多元投资、优势带动、重点突出、效益良好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商贸优势,全力引导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打造中国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商品集散中心,在市场附近新建现代化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市场体系,全面繁荣商贸经济。“富民强县”就是:依托产业大发展,商业大繁荣,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大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大提高。

     第四节 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综合实力重返全省十强,进而向全国百强迈进。

具体预期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确保总量不断扩张的前提下,把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确保“十二五”期间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按2010年价格计算,预计到2015年,GDP总量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24427元,年均增长14.3%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3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1%;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2亿美元,年均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按2010年价计算,到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2亿元、182亿元、10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3%、20.2%、21.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47:36调整为10:57:33。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县城功能,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结构基本形成,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9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至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356元、11573元。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15年达26平方米。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逐步过上富裕生活。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2015年,全面普及和巩固基础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初中三年巩固率超过99%,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增强,申请发明专利100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0件;研究与发展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达到2.5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2人/十万人以内;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食品质量安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人/亿元,年均下降3.58%;城乡居民教育、居住、交通、文化、卫生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65%。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31万人以内,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5.88‰,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1万亩,基本农田保持不变,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5%。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一定规模。万元GDP能耗降低16%,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处理率逐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

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在加大行政管理、国企、市场体系、财税、科技、教育、卫生、户籍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力度的同时,更多关注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机制和“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专栏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

2015

年均增长率%

属性

生产总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按户籍人口计)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财政总收入(亿元)

总人口(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市化率(%)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161

65

17:47:36

12677

78.9

65.4

7.71

127

13820

7186

37

[20]

4.5以内

320

160

10:57:33

24427

300

163

15

131

24356

11573

45

10以上

[20]

4.5以内

15以上

21

14.3

31

20

15

0.588

12

10

1.6

4.56

-4.4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战略途径

根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

  • 打造工业强县

按照“产品品牌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工业强县。“十二五”期间,全县企业在上市融资和创全国著名品牌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一个以上。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年均增长22%;实现工业增加值1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2%以上。工业税收贡献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主导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改造提升打火机、小五金、皮具箱包、铝制品、中药材、服装加工、塑胶制品、焦炭等主导产业。到2015年,形成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1个,过50亿的产业4个。

专栏三:“十二五”重点改造的传统产业

1打火机产业:以周官桥打火机工业园为核心,以东亿电气为龙头,支持东亿电气加大研发、技改投入,创立自己的品牌,并逐步由塑料机向金属机转型,带动黄陂桥、流泽、团山、范家山、黑田铺等乡镇打火机行业的发展,打造中国打火机出口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形成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2个,过亿元的企业10个,实现行业总产值50亿元。

2、皮具箱包产业:以中亚王子、发仔王等皮具箱包生产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皮具箱包加工业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个以上,总产值过50亿元以上。

3、服装加工产业:以县城为中心,重点扶持万禧制衣、科林洗水中心、捌牌服饰等企业。到2015年,实现行业总产值50亿元,形成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个。

4、塑胶制品产业:支持塑胶产业聚集发展。到2015年,实现行业总产值50亿元,形成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个。

5五金产业:以仙槎桥五金工业基地为核心,依托东海五金、青山锻压、邵仙五金、华伟五金、永丰五金等骨干企业和县电镀中心的发展,支持恒源五金集团建设产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大五金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成为多品种、多功能、高品质的现代五金产业。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过5亿元企业2个,过亿元企业30个,实现行业总产值30亿元。

6中药材产业:以廉桥中药材市场为依托,支持修正药业、松龄堂、天宏药业、亚牧药业、湘珍玉液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到2015年,实现行业总产值30亿元,形成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个。

7铝制品产业:以流泽镇为核心,支持新仁铝业公司进一步开发铝箔等下游铝制品业,提高产业效益和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到2015年,实现行业总产值10亿元。

8、焦炭(含焦化)产业:以牛马司和县城为中心,重点支持兴工焦化、聚能焦化、鑫龙焦化、金盛焦化等企业,完成兴工焦化厂搬迁。到2015年,实现行业总产值10亿元。

2、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把握新兴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力量,作为未来经济增长极,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十二五”期间,着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亚牧药业、本质生物、廉桥中药材市场和意向引进修正药业,大力开发和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提纯技术和光合作用生物催化剂技术,深度开发玉竹、丹皮、杜仲、铁皮石斛、玫瑰花等药材品种,实现中药材育种--种植--提取一体化。

新能源产业:支持堡面前大云山、水东江芽江风能发电,甲醇柴油汽油生产基地项目。大力引进光伏产业企业,努力实现新能源企业零的突破。

机械制造:着力培育盛风农用机械装备、大通电力、振兴汽配等一批机械制造企业。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的导向,引导机械企业将生产经营与发展融入到行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重点配套以农用机械及零配件为代表的机械加工制造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电子信息:信息产业是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产业,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有优势的企业,积极引进朋源电子、勤上光电、电子显示屏和LED节能灯具生产线,着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整体水平提高,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以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打火机生产企业,以兴工焦化、聚能焦化、鑫龙焦化为龙头的煤焦生产企业,以松龄堂、湘珍玉液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以忆江南米业、精华农产品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盛风农用机械配件加工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和加工企业。大力引导小五金、皮具箱包、打火机、服装、鞋业、机械加工、包装印刷、塑胶制品等行业组建产业集团,向规模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年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过亿元的骨干重点企业30家。

4、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着眼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促进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成为产业的容器、招商的载体和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加速推进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园、宋家塘管理区和重点建制镇工业基地建设,即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园、宋家塘管理区为核心,以仙槎桥、火厂坪、周官桥、廉桥、牛马司、黑田铺、灵官殿等乡镇工业基地为重点,加大园区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突出产业特色,发展产业集群,按照功能定位,把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行业特色的项目集聚到园区和基地,形成横向协作、纵向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布局,提高园区产业的竞争力。努力打造好仙槎桥五金工业基地、周官桥打火机工业基地、灵官殿水泵制造基地、廉桥药都产业等基地,促进园区联片开发、扎堆建设、滚动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园、宋家塘管理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第二水源要建成供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公园路、北岭路、站前路、锦绣路、兴禾大道西延、解放北路建成竣工;生态产业园建成2座110KV变电站,完成绿汀大道、希望大道、利隆路、兴隆路、民旺路、民意路的建设,人民路、百富路、兴禾大道东扩建成通车;宋家塘管理区完成320国道宋家塘段改道。“十二五”期间,生态产业园和宋家塘管理区要基本完成水、电、路、通讯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生态产业园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要建成,7.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要基本建成。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发展思路,着眼生态立园、产业兴园,培育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带,把县城“两区一园”建成全县工业经济活力区、城市形象的展示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并建成省级特色产业园。已入园的宾王扑克、盛风农机、东亿电器、本质生物等工业项目在“十二五”初建成投产,大力引进勤上光电、朋源电子、鸿顺贸易、捌牌服饰、大通电力、万禧制衣、隆泰皮业、修正药业等企业入园发展。到2015年,力争引进30家投资过亿元的企业落户园区,其中国内500强企业不少于5家。

专栏四:工业园区和基地布局

园区、基地名称

基   地  范  围

支 柱 产 业

生态产业园

县城东部,以希望大道为界,东至黄陂桥乡同意村、排头村,周官桥乡桥口村、中心村、汗井村,南至两市镇应山村、云山村、利农村,西至县城建成区,北至娄邵铁路,总体规划20 km2

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创意服务、商贸等

经济技术开发区

县城老区的西北部,希望大道以东,两塘路以西至桐江河沿岸

电子信息、新材料、包装印刷、服装皮具等

宋家塘管理区

县城北部

农牧业、服务业

仙槎桥工业基地

仙槎桥镇

小五金

火厂坪工业基地

火厂坪镇

机械制造

周官桥工业基地

周官桥乡

打火机

廉桥工业基地

廉桥镇

生物医药

牛马司工业基地

牛马司镇

炼焦

黑田铺工业基地

黑田铺乡

箱包、服装

灵官殿工业基地

灵官殿镇

水泵配件、针织加工

第二节  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体,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5.3%;农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73元以上,年均增长10%。

1、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结构的基础上,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使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三元结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内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突出发展集约型、节约型的现代化农业,引导全县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做大做强粮食、畜牧、果蔬、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加快优特农产品产业区建设,着力发展中药材、油茶、黄花菜、竹木、反季节蔬菜、精品水果等主导产品,促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以斫曹、廉桥、流泽、黑田铺、界岭、双凤、黄陂桥等为中心区域,发展12万亩中药材基地,建立2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无病毒种子种苗,建立1000亩GAP良种繁育基地;在黑田铺、简家陇等地大力发展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以石株桥、灵官殿、九龙岭、简家陇、流泽等为中心的区域,建设10万亩油茶生产基地;在以团山、流光岭、水东江、杨桥、流泽等为中心区域,发展4万亩优质高产黄花菜生产基地;以堡面前、石株桥为中心区域,发展1万亩楠竹生产基地;以范家山、两市镇、黄陂桥为中心区域,发展1万亩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以石株桥、范家山、廉桥为中心区域,发展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以流光岭、流泽、黑田铺、魏家桥为中心区域,发展5000亩杨梅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以界岭为中心的突尼斯软籽石榴生产基地。

专栏五:“十二五”期间农业生产基地布局

基地名称

基地范围

“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

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以斫曹、廉桥、黑田铺、流泽、界岭、双凤、黄陂桥等为中心区域

发展12万亩中药材基地,建立2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无病毒种子种苗,建立1000亩GAP良种繁育基地

油茶生产

基  地

以石株桥、灵官殿、九龙岭、简家陇等为中心区域

建设10万亩油茶生产基地

黄花菜生产基  地

以团山、流光岭、水东江、杨桥、流泽等为中心区域,县城北部

发展4万亩优质高产黄花菜生产基地

楠竹生产

基  地

以堡面前、石株桥为中心的区域

发展1万亩楠竹生产基地

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以范家山、两市镇、黄陂桥为中心区域

发展1万亩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葡萄种植

基地

以石株桥、范家山、廉桥为中心区域

发展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

杨梅种植

基地

以流光岭、流泽、黑田铺、魏家桥为中心区域

发展5000亩杨梅种植基地

3、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采取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扩基地、连片开发上规模的方式,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材、黄花菜、优质稻、优质果蔬、养殖业等,建设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有影响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二五”期间,着重加大对粮食、牲猪、油茶、中药材、黄花菜等传统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以忆江南米业为龙头,突出大米精深加工,实现年产优质大米40万吨,年加工油茶1万吨。以精华农产品公司为龙头,实现年加工黄花1万吨,重点扶植该公司发展年加工10万头优质肉猪精深加工项目。以松龄堂、湘珍玉液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深入推进中药材加工GAM认证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中药材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积极扶植昭阳茶业,双凤古奇洞玫瑰花油、酒、糖加工一体化发展,朝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观光旅游、葡萄基地建设、葡萄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立体开发。到2015年,“三品一标”认证比例达到50%左右。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搞好农技人员素质培训,广泛开展农技推广和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入户,科技成果下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结合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农民以销定产,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检测认证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现代农产品科技园区,推广良种良法,抓好中药材、黄花菜、生猪品改,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防疫新技术。加快先进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及先进适用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水稻从耕作、插秧、灌溉、收割、运输、烘干等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

                   第三节 搞活商贸物流                                     

按照“提档次、促升级、扩市场、创辉煌”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做大做强市场商贸文章,将我县打造成为大西南商贸物流集散地。到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6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1、强力推动市场升级改造

以综合市场为依托,物流配送中心为品牌,特色商业街区为延伸,电子商务为推力,市场升级改造为契机,把市场商贸做大做强。在整治提升现有商贸市场的基础上,建设具有较强有带动力和支撑作用、功能完善的高规格大市场,以高档次的商贸市场、高水平的运营管理强力带动商贸产品升级,促进商贸产业结构升级。“十二五”期间,重点在生态产业园建设一个高档次的企业产品展销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改造一批商贸市场和城乡农贸市场。

2、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以娄邵铁路、怀邵衡铁路、潭邵高速与衡邵高速为依托,以邵东星沙物流中心为龙头,发展壮大物流产业。规范引导物流行业向高标准迈进,坚持龙头化、信息化、股份制的原则,组建统一操作、统一调度的现代化物流集团企业。通过改革、调整、引进、合作等形式,建立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行业协会自律的功能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新增金融网点10-20个,村镇银行2-3家,小额贷款公司2-3家。到2015年末,存贷款规模分别达260亿元和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和18%。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引进、鼓励优势企业增资扩股和上市融资。加快电子银行建设步伐,推广金融业务新品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争创良好金融生态县城。进一步规范完善律师、会计、评估咨询、招标拍卖、检测检验、认证公证、房地产交易、证券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业,提升中介服务水平。

  1. 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

以完善城乡商品流通网络体系为抓手,形成城市与农村紧密联动的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商品仓储配送网络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商品销售网络体系。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基地对接,促进农产品、工业品产销对接。合理规范监管餐饮、美发、酒吧、网吧、歌厅行业,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大力规范酒类、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以及拍卖、典当、二手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再生资源回收等特种行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亿家人大型生活超市和物资配送中心、精华鲜肉冷链物流、副食批发城仓储配送中心建设。

专栏六:“十二五”期间商贸流通旅游重点项目

商贸

市场

11个

邦盛凤凰城                 企业产品展销中心

廉桥药都产业园二期开发     服装类进出口品贸易项目

中南粮油食品流通市场       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金旺农贸大市场             汽贸城

华侨工贸园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三福农资服务中心

物流

项目

5个

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     邵东星沙物流中心

亿家人大型生活超市和物资配载中心   精华鲜肉冷链物流

副食批发城仓储配送中心

旅游

开发

9个

佘湖山生态旅游园       天台山、昭阳生态休闲农业

烟竹岩风景区           流光湖生态农业

洪桥文化旅游景区      皇帝岭、大云山森林生态园     

邵东特色风味饮食园      荫家堂特色建筑

古奇洞桐江源、贺绿汀、贺金声、严怪愚故居旅游带    

4、培育发展商贸旅游

突出抓好“商贸旅游”,借助商贸活动带来的客流优势,积极打造“商贸旅游”,促进旅游业在我县的发展。围绕佘湖山生态旅游和洪桥等景区发展宗教素食文化旅游;围绕贺绿汀故居、团山烈士陵园发展红色旅游;围绕翰林休闲观光农业、天台山休闲农业、烟竹岩、大云山森林生态园等景区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力争到2015年,接待游客人数318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30000个,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左右。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提升我县旅游接待能力。到2015年,全县有五星级宾馆1个以上,四星级宾馆2个以上,三星级宾馆4个以上。

第四节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5%,县城人口达25万人,县城面积达25平方公里,并把县城建成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实现撤县设市目标。

1、突出县城建设,推动县城扩容提质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净化三大工程,把县城建成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大湘西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完成老城区解放路、建设路、永兴路、荷田路、东风路、人民路、文体路、金龙大道南段至四新桥等道路的高标准改造,优化交通网络体系;加强覆盖全城的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建设;搞好县城防洪堤建设,基本建设桐江河沿河风光带;新建一座占地300亩的人工活水湖;建好站前广场和金龙广场;启动人民体育公园和湖南昭阳文化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到2015年,新增高标准道路14.3公里,城区和县域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十二五”期间,要建成殡仪馆、昭阳公园、老年公寓、汽车东站;建成五星级宾馆1个以上、四星级宾馆2个以上;完成焦化厂搬迁;启动生态产业园内新的县行政中心建设,努力完善县城城市功能。全面创新县城管理,加快实现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建制镇和示范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明确功能定位,加快发展重要交通要道沿线建制镇建设,重点推进一批建制镇的交通、道路、供排水、供电、电信、绿化、环保、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完善和提升。配套抓好城镇周围、旅游景区周边和经济较发达地方的中心村庄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农田水利、乡村供水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大力推进电话、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快农村数字电视步伐。以区位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业结合,引导工矿、商贸、园区等向建制镇集聚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建设乡镇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到2015年,全面完成乡镇机关的改造,完成县城三个街道办事处机关的建设,建成重点镇8个,改造集镇12个,建成宜居村庄45个,100%的农民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服务,全县农村通讯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3建立以城带乡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中心城镇产业定位,积极发展周边配套产业,吸纳周边村镇农民就业。逐步建立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现代文明向农村转移、延伸和覆盖的机制,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居住社区、产业布局和生态环保,促进城乡融合。“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城乡水、电、路、气、信息“5网”建设,加快公共车辆普及到农村,形成村到镇、镇到县城、县到市的公共车辆运营体系;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力争30%以上的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消除户籍、就业、居住、入学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积极探索城乡互惠互利合作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节 完善基础设施

遵循“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路为纲,扩容提质”的指导思想,继续实施“交通先行”战略,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交通、电力、水利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比较完善、安全高效、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1、构建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全力打造内外畅通、快速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构筑现代化的交通枢纽。

区内交通网络。着力加强县、乡、村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建设,力争完成通达通畅任务,到2015年,扩改通村(组)公路3500公里。重点对八老公路、G320邵东段、S315邵东段等道路进行改扩建。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支持,加大县乡公路、危桥和渡改桥改造力度,完成水东江大桥、团山镇团群桥等33座桥梁改造。

   对外交通网络。公路:着力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干线为支撑的主次匹配、路网完善、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格局。铁路:邵东新火车站建成使用,争取铁路货场同步建设,娄邵铁路邵东段扩能改造完工,怀邵衡铁路邵东段建成通车。机场:积极争取军民合用机场建设。

2、构建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

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改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防洪减灾、节约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城市防洪体系工程建设、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邵水河流域、蒸水河流域、侧水河流域河道综合治理、重点水源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完成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51座小(二)型病险水库、18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中型水库干渠、支渠防渗加固,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63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85%以上,总供水能力达4.8亿立方米,解决4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利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3、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十二五”能源建设的重点在电网、变电站的修建改造和农村新能源建设上。“十二五”期间,争取在周官桥新建1座220KV变电站,在生态产业园新建2座110kv变电站,在团山、简家陇、野鸡坪等乡镇新建4座35kv变电站,改扩建范家山、黑田铺、火厂坪、宋家塘4座110kv变电站,完成未改造村、组、户及其它配套工程配网改造,构建技术先进、高度灵活、运行安全的供电网络。完成管道燃气入户安装,燃气使用普及率达95%。配合省湘电集团做好大云山、水东江芽江风能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以户用沼气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广“猪—沼—果”模式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并继续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太阳能的开发和使用。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实施大型沼气发电工程5处,联户沼气工程250处,户用沼气工程6000户,“猪—沼—果”生态农业示范户2500户,大力推广生物质气化炉、省煤灶、节柴灶等高效低排炉具、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发展太阳能路灯工程示范村20个,构建完善乡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30个。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数字城市建设。加快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大力建设覆盖农村的信息网络,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覆盖全部乡村。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积极整合涉农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设综合化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到2015年,新建C网移动基站150个,宽带节点1000个,新增GSM基站120个,开通县城、乡镇3G(TD--SCDMA)业务。


第六节推进科教兴县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从过分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转变。

1、推进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成果转化,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努力建设创新型邵东。

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同级财政年度支出比重达到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制定本县具体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干部、职工、农民、个体经营者及外商增加对科技的投入,鼓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担保融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设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新建湖南省五金工具、打火机、皮具箱包检测中心,形成支撑我县产业升级的自主创新平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优先申报国家、省、市、县重大科技项目,给予科技创新资金扶持。“十二五”期间,重点提升小五金、打火机、农产品开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争创国家、省、市名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到2015年,力争发展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55%的规模以上企业及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全县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65%以上。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机械制造、小五金、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为重点,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促进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对接。加强超级稻和优质稻栽培技术、水果套袋技术、塑料软管滴灌技术、黄花菜V菱蜡蝉测报控防技术、中药材优良品种和GAP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型的公共研发平台。重点扶持精华公司、东亿电器等企业与大专院校研发合作。力争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大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9%,适龄“三残”儿童入学率达85%以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达标率达到9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十二五”期间,在县城新建示范性完小、初中和高中学校各一所。

高度重视幼儿教育。以乡镇为依托,以公办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0~3岁婴幼儿入托率达30%以上,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25个农村乡(镇)都建有中心幼儿园,力争县城创办1所以上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

突出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评估。到2015年,职高和普高每年招生人数比达到1:1,力争毕业生技能考核初级工合格率达到100%,中级工合格率达80%以上,新建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发展具有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在我县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大力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新格局。到2015年,实现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超过20000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

    3、加强人才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坚持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并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稳定和盘活人才,为富民强县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培训基地,促进人才培养。鼓励各类人才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有计划地实行干部岗位轮换,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鼓励现有人才攻读博士、硕士或学士学位,激励社会人员自学自考、自学成才。鼓励各类人才的智力创造活动。力争到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增加到45.38万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8万人,企业管理人才达到0.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43万人。

积极引进人才。建立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的新机制。坚持“不求所全,但求所用”的原则,广揽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的方法和途径,对引进的高级人才以及特殊专业人才,在工资、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方面给予照顾。把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吸引和凝聚人才。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盘活现有人才的开发使用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

强化激励机制。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注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大竞争上岗、内部轮岗交流和双向选择的实施力度,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行政领导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高度重视人才待遇问题,建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分配原则上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鼓励技术、智力入股,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和地位。建立健全培育人才的长期激励机制,用待遇、情感、事业留人。

第七节 深化改革开放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

1、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抓好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财税体制和农村综合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加快财政职能转型。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改革,全面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通过细化财政资金采购项目和编制年度政府集中采购计划,加强政府采购的计划性。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监察、审计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的有效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强化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约束。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着力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在中央及省有关农村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森林资源市场化经营,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一流转五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村科技推广、动植物检疫防治、农村现代物流、金融支农、信息服务等五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农村合作医疗、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科技体制等各项改革。

加快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改革,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培育发展新型要素市场,如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技术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打造融资平台。

2、加大开放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开放领域,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立足服务经济转型的需要,把内需和外需更好结合起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扩大开放领域与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更好结合起来,把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高智力、新技术更好结合起来。鼓励内外生产要素融合,产业衔接,经济分工合作。认真清理那些阻碍要素市场发育与自由有序流动的政府规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保障区域内外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着力点。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寻求战略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吸引在东部落户的大企业集团,在我县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以及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充分利用上海、广州、深圳等“老乡会”,驻宁波办事处等信息平台,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按照专、精、实的要求推进工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工业招商项目库和客商资料库建设,建立工业招商项目开发、包装、发布、更新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和完善工业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初级工业制成品和农副产品出口向精加工、科技型产品为主的方向转变,提高出口附加值。重点支持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农产品深加工、铝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植名牌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形成以品牌为龙头的出口产业链。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出口总额超过3.32亿美元。

第八节建设和谐邵东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民主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和谐邵东。

1、高度重视人口事业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确保人口安全,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综合治理,力争18个乡镇服务站所达标升级为“四优一满意”站所。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两个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水平,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筹建残疾人康复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度重视和做好老龄工作,加强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建设。到201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8‰以内,全县总人口控制在 131万人以内。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劳务产业、个人创业等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和规范就业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劳动力培训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继续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着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达30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坚持市场化和住房保障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人群住房需求,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建设经济适用房5.04万平方米,廉租住房9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52万平方米,建设房地产信息化平台,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完善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体系。到2015年,全县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3、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公共投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公平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努力推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和病情监测网络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控制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改扩建25所农村乡镇(中心)卫生院,加大力度建设村卫生室,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力争在生态产业园新建一个三甲医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夯实和谐邵东基础。加强武警消防、防震减灾、人防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建好人民防空指挥所,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加强对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矿山、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指标控制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村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文艺人才培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初启动殡仪馆及公墓山的建设,积极推进殡葬改革,提倡文明办丧事。加大对社区、乡镇和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成一批市民健身广场和乡镇文体广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新建公交车首末站、枢纽站,新增公交车辆,拓宽公交线路覆盖面;完成县城道路人行道板、路灯更换,县城亮化达95%以上,建立兴和路、红岭路、昭阳大道、百富路等6条卫生示范街,着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和创建卫生镇、村活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加快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紧紧围绕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智力移民三大主要任务,建设生态库区、能源节约型库区、和谐库区,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县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4、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消费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和产业政策的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加强对区域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重点是抓好化工、造纸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加强矿区、地灾区、石漠化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加强县电镀中心,县城洗水中心、县城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和县城新区、重点建制镇、工业集中区供水、节水、污水及净化回用处理系统建设。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加强邵水、测水、蒸水流域防护林营造和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防护林带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继续抓好邵水河流污染控制,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控制农村面污染源,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移民建镇工程。到2015年,全县城区和农村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多于292天,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全县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城镇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m2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12平方公里,实施封禁治理9.9万亩,植被覆盖率增加5%。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十二五”期内耕地保有量81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72万亩,建设用地规模28万亩,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1万亩,城乡工矿用地规模5万亩,大力培育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探索集体农用地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加大县城周边石膏采空区的治理力度。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经济、政治、文体和社会各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加速推进邵东法治化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选举。把民主选举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石,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发展基层民主,普遍实行乡镇政府副职差额选举,完善以“两推一选”、“自荐海选”等为内容的基层组织民主选举制度,探索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观察员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直选。加强民主决策。完善民主选举决策程序,实施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布,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民主监督。坚持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完善司法制度,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反腐倡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惩处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基本目标,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行政决策、政府服务、行政执法、政务公开、矛盾调处、行政监督、行政组织、制度建设的法治水平。依法界定政府职能,让权力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规范执法行为,让权力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实行公正文明执法,保证程序公正。通过完善适用规则、制定基准等手段,规范行文自由裁量权,避免执法随意性。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探索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提高社会信用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推进禁毒工作基层化、社会化,强化执法打击。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推进机制是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项目带动,确保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强化服务质量,提高执政水平

“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支持体系,继续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优化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着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能,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全力打造程序最简、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办事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创新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全面落实大接访活动及县级领导包案制,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各类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涉及破坏招商引资、投资环境的各种刑事犯罪,及其它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大力开展治安防控工作,为企业、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安全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狠抓工作落实。要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驾驭全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积极创先争优,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狠抓落实

“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必须始终抓住项目这一抓手,特别是规划纲要中的180个重大项目。要以规划为指导,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集中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效益。要加强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地筹措建设资金,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银行信贷、外部投资、政府投资、企业积累筹资、社会闲资等多渠道的融资格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家中部崛起、大湘西地区、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等政策,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系,积极开展经济联合和协作,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节  强化实施保障,开创富民强县新局面

“十二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要根据《纲要》制定相应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明确实施主体,落实实施措施。编制规划实施年度计划,保障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跟踪和预警,强化绩效考核评价,并量化为可考评的指标,科学运用考评结果,坚持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使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向人大、政协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虚心采纳意见,积极进行整改。规划实施期间,因外部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等引起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的内容,认真听取政协常委会意见,提出调整方案,并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名词解释

1.“四化两型”:湖南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两型”是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三品一标”: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三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一标”是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3.三网融合:指通过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的技术改造,实现三网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4.LED:即发光二极管,指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半导体器件。

5.“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6.“两推一选”:目前全国农村党组织实行最广泛的一种换届选举方式,“两推”指党内推荐支委候选人和党外推荐支委候选人,“一选”指由党组织内全体有选举权的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支委人选。

7.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邵东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东市数据局 |

备案/许可证编号:湘ICP备14000179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1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210003   主编信箱:647154479@qq.com   联系电话:0739-266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