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政府 > 政务动态 > 公示公告

2024年邵东市农业主推技术与主推品种

发布时间:2024-11-19 09:23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农业农村局
分享到:

2024年邵东市农业主推技术与主推品种

一、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3

二、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技术......................11

三、水稻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防控技术.................16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19

五、黄花菜肥水管理与更新复壮技术.................28

、柑橘增糖降酸栽培技术.......................32

七、湖南水稻节肥养地型绿肥种植利用技术...........35

八、双季稻丰产增效技术...........................41

九、玉竹高产栽培技术.............................51

十、主推品种.....................................59

        

一、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要求,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湖南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因地制宜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上大力推广应用翻耕深水灭蛹技术、低茬收割技术、种子处理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健身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性诱技术、杀虫灯诱杀技术、稻鸭共育控虫技术、科学用药技术十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着力实现控害保安和农药减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23年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湖南省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推广,辐射带动全省水稻绿色防控应用面积达3152.77万亩,覆盖率达53.15%实现控害保安与化学农药减量双赢,推动了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提质增效情况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单季亩平增产53.2公斤,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1-2次,每亩降本提质增产69元,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25%,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增加23%,蜘蛛、黑肩绿盲蝽、隐翅虫等天敌数量最高增加57.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技术获奖情况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牵头的“湖南省二化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获得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牵头的“稻烟轮作区二化螟和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开发与集成应用”课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翻耕深水灭蛹技术(主治螟虫)

田间稻桩是水稻螟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湖南地区3月底至4月上中旬),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深耕晒垡,灌10厘米以上深水,浸没稻桩10天以上,达到杀蛹灭螟目的。

2.低茬收割技术(主治螟虫)

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留茬不超过10厘米。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稻桩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3.种子处理技术(主治病害)

3.1推广应用抗(耐)性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针对稻瘟病、稻曲病常发区,要结合本地生态气候特点,选用当地的抗耐病品种,避免栽种易感品种(抗性水平7级以上为易感),培育无病壮秧,增强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3.2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用25%咪鲜胺1000浸种10-12小时,浸好后直接催芽。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以上吡虫啉种衣悬浮剂或60%以上的噻虫嗪种衣悬浮剂拌种,凉干4-10小时后播种,同时有效控制秧田期稻秆潜蝇、稻蓟马和稻飞虱的为害。

3.3使用碧护芸苔素内酯5%氨基寡糖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促根壮苗,增强抗冻、抗旱、抗病虫能力。

4.健身栽培技术(增强抗性)

4.1科学施肥。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不偏施,促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耐害能力。

4.2科学管水。坚持干湿结合的原则。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湿润长穗,特别是在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5.生态调控技术(天敌控害)

根据田间垄块分布,在田埂上合理布局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为水稻害虫天敌提供生境栖息场所和转移通道,增强田间害虫天敌蓄积功能,以此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蜻蜓、黑肩绿盲蝽、隐翅虫等扑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

6.性信息素诱杀技术(主治螟虫)

6.1放置时间。始蛾期开始放置,蛾末期收回。根据性诱剂诱芯持效期长短,进行诱芯更换。

6.2放置密度。平均1亩放置1个。外围区稍密,要求每隔15米放置1个,中心区稍疏,要求每隔28米放置1个。详见示意图:

6.3放置高度。水稻分蘖期,诱芯距离地面的高度以50厘米为适宜,水稻穗期,诱芯位置以高于稻株顶端15-30厘米为适宜。

6.4注意事项靠近大路边或者高的田埂边上由于风力难以企及,安放密度稍高。诱芯储藏适宜放在零下18℃的冰箱。③1个诱捕器只能挂1个诱芯。若田块有明显的风向,诱捕器一般安放在上风口的位置。

7.生物防治技术(主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7.1赤眼蜂防控技术

7.1.1 放蜂时间。赤眼蜂是卵寄生蜂,第一次放蜂时间宜早,应在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产卵初期,确保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

7.1.2 放蜂次数。应根据害虫的产卵历期确定,一般每代释放2-3次,代重迭、产卵期长、虫口密度高的情况,放蜂次数可增加1-2次。

7.1.3放蜂量和放蜂密度。初次放蜂,害虫卵量不大,放蜂量可少些(0.8-1万头/亩次);卵始盛期,应加大放蜂量(至少1万头/亩次);产卵后期,赤眼蜂在田间的自然繁殖和田间其他天敌种群数量的增多,放蜂量可适当减少。放蜂密度,提倡每亩地设5-8个放蜂点。

7.1.4放蜂方法。蜂卡(杯式释放器)挂放的高度与水稻叶冠层齐平至叶冠层之上10厘米;高温季节蜂卡置于叶冠层下5-10厘米;抛撒型释放器直接投入田间。

以上技术详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参照企业赤眼蜂产品具体产品说明进行使用。

7.2生物食诱技术

7.2.1使用时间。配合精准测报,在稻纵卷叶螟、草地贪夜蛾成虫高峰期前5天左右。

7.2.2放置密度。每亩布置1-3

7.2.3使用方法。挥散芯与诱捕器配合使用,苗期诱捕器悬挂高度为离地面50厘米,生长期诱捕器底部稍高于水稻冠面5-10厘米,在生殖成熟前进行雌雄通杀。

8.杀虫灯诱杀成虫技术(主治害虫)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设置虫灯,诱杀二化螟、大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降低虫口基数。

8.1放置密度。平原区每30-40亩安装1盏灯,丘陵区每20-30亩安装1盏灯,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灯高距地面约为1.5米。

8.2开灯时间。增强灯光诱杀时效,一般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定时清扫虫灰。

8.3注意事项。优先选用扇吸式杀虫灯,尽可能保护天敌,降低益害比,减少对益虫的杀灭。

9.稻鸭共育控虫技术(主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杂草)

准备好田间饲养设施,即在田的四周用网成防逃圈,在田的一角建鸭舍,并于田间开挖丰产沟若干条;掌握好放鸭技术,在水稻抛秧15天,移栽12天后,每亩放雏鸭10-20只,每天定时收鸭,放鸭时间约为50-60天,至孕穗抽穗期收鸭。

10.科学用药技术

10.1秧苗送稼药技术

在秧苗移栽前2-5天左右,每亩秧田用50%吡蚜酮20 g+20%氯虫苯甲酰胺15 g兑水15 Kg喷雾,可有效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

10.2生物农药技术

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早防早控、减轻后期压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10.2.1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400亿孢子/克以上)短稳杆菌(100亿孢子/毫升以上)等

10.2.2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申嗪霉素、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12.5%以上)等

10.2.3防治稻瘟病,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芽孢/克以上)春雷霉素(2%以上)、四霉素等

10.2.4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中生菌素、四霉素等。

10.3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加强病虫监测,精准预报,在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关键防治适期或达到防治指标时(表1),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绿色农药,集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用药(表2),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谨慎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尽量应用阿维菌素三氟苯嘧啶等环境友好型农药。

1.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和时间

病虫害名称

防治指标或防治适期

二化螟

分蘖期二化螟为枯鞘株率3.5%,穗期二化螟为上代亩平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

稻飞虱

分孽盛期百丛500头,穗期常规稻百丛1000头、杂交稻百丛1500

稻纵卷叶螟

分蘖及圆秆拔节期每百丛有50个束尖,穗期亩平幼虫过10000

纹枯病

水稻分蘖盛期封行时防治一次,病丛率达20%时再次防治

稻瘟病

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老病区及长期适温阴雨天气后水稻穗期预防,老病区秧苗期加一次预防措施

稻曲病

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施药,如遇适宜发病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重在药剂拌种和秧苗期预防

2.水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常用药剂及注意事项

病虫害名称

推荐药剂及每667m2有效成分使用剂量

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d)

每季作物最

多使用次数

白背飞虱

20%及以上含量的呋虫胺,10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25%及以上含量的吡蚜酮,6-7.5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高含量吡虫崊,4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25%及以上含量的噻虫嗪,4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褐飞虱

10%三氟苯嘧啶,1.6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1

25%及以上含量的呋虫胺,10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25%及以上含量的吡蚜酮,5-7.5g

10%及以上含量的烯啶虫胺,5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80%敌敌畏,200g

后期田间缺水下撒施

6

1

稻纵卷叶螟

20%氯虫苯甲酰胺,2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15

2

1.8%阿维菌素,0.36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7

2

3%及以上甲维盐,1.5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14

2

15%茚虫威,1.8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30

2

二化螟

20%氯虫苯甲酰胺,2g

蚁螟盛孵期喷药

15

2

8000Iu/mlBt.200ml

蚁螟盛孵期喷药

12

1

1.8%及以上的阿维菌素,5g

蚁螟盛孵期喷药

12

2

5%及以上的甲维盐,5g

蚁螟盛孵期喷药

12

1

纹枯病/稻曲病

30%苯醚甲.丙环唑,6.0-9.0g

见防治适期

15

2

43%戊唑醇,8.5ml

见防治适期

28

2

10%己唑醇,5g

见防治适期

32

2

1%申嗪霉素,0.6g

见防治适期

14

2

24%噻呋酰胺,4.8g

见防治适期

15

2

75%肟菌·戊唑醇,11.25g

见防治适期

21

2

20%井岗霉素,20g

见防治适期

14

2

12.5%.蜡芽,150ml(商品量)

见防治适期

14

2

醚菌·环唑,13.8ml

见防治适期

21

2

稻瘟病

40%稻瘟灵,40g

见防治适期

28

2

75%三环唑,22.5-30g

见防治适期

21

2

75% 肟菌·戊唑醇,11.25g

见防治适期

21

2

2%春雷霉素100ml(商品量)

苗期预防

21

2

枯草芽胞杆菌,15g(商品量)

苗期预防

1

25%吡唑.醚菌酯,4g

穗期预防与治疗

15

2

(三)适宜区域

湖南省水稻种植区。

(四)注意事项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选择与组装应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追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提高。技术选择前要深入实地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种植制度规模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农民防治习惯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防控技术,探索一套适宜当地的技术集成。

二、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技术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经过科学管理,使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一种稻作制度。再生稻生产省工省力,省种省肥省药,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减轻劳动强度,促进绿色生产。在不影响双季稻生产和油菜扩种的前提下发展再生稻,能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技术是指防头季倒伏,防再生季遇寒露风抽穗,防头季抽穗高温危害,防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危害,增强再生出苗能力,以保障再生稻抗逆高产稳产,要求在水稻常规高产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

头季种植管理(3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

1、选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宜、耐热、抗倒、抗病虫、米质好、再生性好、两季产量高的品种,要求种植品种头季能在8月15日前收割,高温条件下结实率高、发苗好,茎杆弹性好、中高肥力下不倒伏,具有稻瘟病抗性和稻飞虱抗性,米质在国标3级以上,再生出苗快、齐、壮。 建议从湖南省再生稻主推品种中选择。

2、早播种:原则是确保头季稻在8月15日前收获,再生季在9月15日前齐穗。要求与早稻同期播种。

3、适密种:普通机插保证用种量不少于2.5kg/亩,亩插1.7万蔸以上;手插秧用种量1.25kg/亩左右,亩插不少于1.5万穴;抛秧用种量1.5-2kg/亩,亩抛足1.7万蔸,建议采用点抛或有序机抛或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秧插秧

4、稳施肥:保证头季产量,但不能倒伏。施肥原则是控氮、增钾、补硅,N肥不过量且按七分基蘖肥、三分穗粒肥分配,底肥N:分蘖肥N:穗肥N比例=5:3:2。一般品种亩施纯氮13-15公斤,抗倒性较差的优质稻品种亩施纯氮8-11公斤,N、P、K肥按1:0.5:1配施。即:底肥大田每亩施45%复合肥 35-50公斤(优质品种或高肥田30-35公斤,抗倒性好的品种或中低肥田40-50公斤);移栽后5-7天内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优质品种5-7.5公斤,一般品质7.5-10公斤)加蔸都发200克;晒田复水后(6月中旬)施穗肥,一般品种每亩追施5公斤尿素加10公斤钾肥或10公斤复合肥加10公斤钾肥,高档优质品种只追施钾肥。

5、控病虫:在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纹枯病和稻飞虱的防控。其中纹枯病可在封行、晒田复水、孕穗期使用拿敌稳、爱苗等杀菌剂防控;两迁害虫之一的稻飞虱根据虫情采用相应的药剂如烯啶.吡蚜酮等防控。

6、干好田:减少机收碾压损失、增强根系活力。在浅水活蔸、薄水促蘖、晒田控苗、湿润长穗、寸水开花、干湿壮籽的前提下,做好二次干田工作,即(1)结合控苗重晒田,按“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原则做好第一次晒田,6月10日前后完成;(2)第二次在收获前7-10天施促芽肥后落水干田,保证干田收割。

7、抗高温:当头季抽穗遇到超过日平均温度35℃以上的高温时,一是田间灌深水调温,二是提前喷施芸苔素内酯、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等调节剂或叶面肥抗逆。

8、适促芽:为促进再生芽萌发和快齐出苗,头季稻收割前7-10天(齐穗后15-20天),亩施尿素7.5-10kg(可加氯化钾3-5kg)做促芽肥。促芽肥也可以用缓控释肥提前施用。当收获时秆青叶绿时,可不施促芽肥。

(二)头季收获(8月上旬-中旬)

1、适时收:头季稻在85%-90%成熟时或见芽时抢晴收割,做到青杆、活杆收割。提早收获对再生发苗有好处。

2、适留桩:留桩的原则是早收低割,迟收高割。头季在正常时间成熟(8月10-15日),留桩高度30-35cm左右;头季收割在8月5日以前,留桩高度可降低至20cm左右;头季超过8月20日以后收获,留桩高度提高(40cm以上)。但低位再生品种(粳稻、籼粳杂交稻)的留桩高度不宜太高(以20-30cm为宜)。

3、少碾压:采用再生稻专用收割机收获;也将收割机履带换成250mm~300mm宽度的履带收获,但前提是干田收割。

(三)再生季管理(8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

1、管好水:再生稻怕水淹,水淹老禾蔸腐烂;再生稻也怕干,干旱没有再生能力。因此,再生稻头季收割后立即灌浅水(3-5 厘米),利于再生芽的萌发成苗。再生苗齐苗后采用湿润灌溉,孕穗期、始穗至齐穗期灌浅水,齐穗后湿润管水,成熟前7天断水。

2、重施肥:促进再生发苗快、齐、多,提高成穗,促进幼穗分化。 头季收后2~3天内,结合复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再过5~7天,亩施复合肥10~15公斤。两次施肥也可以做一次性施入。没有施用促芽肥的发苗肥可以适量多施。

3、抗低温:当再生季抽穗遇到寒露风(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温度低于23℃以下)时,一是田间灌深水调温,二是提前喷施芸苔素内酯、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等调节剂或叶面肥抗逆。

4、完熟收:再生稻上、下位芽分化时间不同步,生育期长短不一,抽穗成熟期不一致,应全田成熟后再收割,但稻谷不能过熟收获。


三、水稻农药减施增效综合防控技术

1、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在适宜种植香根草区域的田埂上推广种植香根草等诱集作物,引诱稻螟虫在香根草上集中产卵,阻碍螟虫繁殖转化,降低虫口基数。同时在田埂上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既能利用农闲土地,又可获得大豆、芝麻,这些稻田边界植物为蜘蛛等自然天敌提供了栖息场所和转移通道,充分保护了天敌,提高了天敌的控害能力。

2、抗性品种应用技术

结合各县生态特点,选择品质优、丰产性与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

3、翻耕灭蛹技术

晚稻田稻桩是稻螟虫越冬的主要场所,有些田块越冬虫源基数较大。抢在二化螟有效越冬蛾羽化前(一般为4月上旬),及时将冬闲田深耕晒垡,并结合灌7cm至10cm深水,持续时间5—7天,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达到杀蛹灭螟目的。

4、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一是采用咪鲜胺、氰烯菌酯代替强氯精进行浸种消毒,全面杀灭恶苗病、稻瘟病等病源菌,降低大田发病率。二是使用“碧护”或“芸苔素内酯”拌种,促根壮苗,增强抗冻、抗旱、抗病虫能力。三是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高含量吡虫啉或噻虫嗪种衣悬浮剂开展规范性拌种,凉干4~10小时即可播种。提倡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与咪鲜胺或戊唑醇的复配种衣剂或拌种剂拌种,可以有效控制秧田期稻杆潜蝇、稻蓟马和稻飞虱的为害,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5、秧苗送稼药技术

秧田送嫁药,指导农户在秧苗移栽前2天左右,每亩秧田用50%吡蚜酮20 g+20%氯虫苯甲酰胺15 g兑水15 Kg喷雾,对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性诱技术

原则上始蛾期开始放置,蛾末期收回。可一般情况下,由于性诱持效期长达两个月,在螟虫世代重叠严重情况下,一季水稻换一次诱芯即可。安放密度为一亩放置一个,外围区稍密一点,要求每隔15米放置一个,中心区稍疏一点,要求每隔28米放置一个。水稻分蘖期,诱芯距离地面的高度以50cm为适宜,水稻穗期,诱芯位置以不高于稻株顶端15-30cm为适宜。

7、灯光诱杀技术

4月下旬开灯,每日开灯时间为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1点,定时清扫虫灰。每盏灯控制面积平原区为30~40亩,丘陵区20~30亩。灯离地面高度约为1.5m。

8、健身栽培技术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促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耐害能力。科学管水,做到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湿润长穗,特别是在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9、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使用井冈霉素、腊质芽胞杆菌防治纹枯病;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使用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早防早控、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缓抗药性的产生。生物农药使用时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并避免在高温时使用。

10、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加强病虫监测,准确预报,对重大病虫害,抓住关键防治适期,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如氯虫苯酰胺、吡蚜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甲维盐、阿维菌素、吡唑·醚菌酯等防治重大病虫,交替使用,集中统防统治,延缓害虫抗药性。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知识产权及使用情况等)

1)技术研发推广背景

玉米大豆是我国的大宗农产品,需求量巨大。2022年大豆进9108万吨,玉米进口2062万吨,进口大豆仍占大豆需求量的81.78%,是我国粮食安全受制于人的短板。仅靠增加大豆单作面积增加大豆产量难以满足我国需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保障玉米基本不减产,能稳产,同时多增收一季大豆,解决玉米与大豆争地矛盾,实现高产出、可持续和机械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间套轮作具有“均衡利用土壤,集约利用资源”等优势,通过技术传承及创新,实现玉米大豆间套轮作一体化和现代化是解决上述难题和挑战的有效途径。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围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高产出、可持续与机械化的技术目标。自2010年开展了相关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筛选与搭配、带状间作及套作大豆品种搭配、复合种植空间配置、播期技术、封闭除草技术、化控防倒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肥料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集成创新了以“宜机品种搭配、宽窄行增密配置、分厢带状种植”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并形成 3 种主推模式,2022 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主推技术。为保障玉米产能、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新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和2023年湖南分别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110 余万亩,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旱粮产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慈利、汨罗、安乡、鼎城、邵阳、武冈、临湘多地创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产量同当地净作玉米不减,增收大豆 110kg 以上,保障了粮食生产水平。

2)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矛盾,在不增加耕地的情况下,可实现“ 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抗风险”的特点,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提高国内大豆及粮食供给水平。

3)专利范围及使用情况等

本技术范围不涉及任何专利范围,在生产上被农民广泛使用。

湖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推广3种技术模式,玉米大豆行比分比为 2:32:44:6 模式。《玉米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规程》(HNZ225-2019)。湖南各地可根据实际生产习惯、前后茬口搭配、现有农机具等,合理选择春玉米//春大豆、夏玉米//夏大豆、春玉米/夏大豆等模式在生产中应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推荐技术示范展示范围,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示范推广情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适宜湖南全省,凡种植玉米和大豆的地区都可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13~2023分别在湖南永州、岳阳、常德、湘西州、湘潭、浏阳、怀化、慈利等地展开试验、示范及现场观摩会。

20234月在常德鼎城召开全省春耕生产现场观摩会,2023 728日,在湖南安乡县和南县召开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观摩会。2023在全省94个县市推广110余万亩,邵东市推广3.5万多亩。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增收一季大豆,增产效果显著。

3、提质增效情况(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过程中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保护耕地与生态环保等情况)

经济效益:和净作玉米相比,应用该技术后的复合种植玉米产量与净作产量水平基本相当,同时新增套作大豆 130~150kg/亩,或间作大豆100~130公斤左右;玉米及大豆籽粒品质与单作相当;与对应单作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产成本,粒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均增效 300~400 元,鲜食大豆~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青储饲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亩增效 1000 元以上。

社会效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单位面积收入、还可保障玉米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新增加的粒用大豆可缓解我国食用大豆供需矛盾。

保护耕地及生态环保:大豆可进行根瘤固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减少纯氮施入、增加根瘤固氮,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和传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年际间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肥力,稳定禾本科作物产量水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种植单作玉米模式相比,提高了5%以上,周年丰产增效提高了8%以上。

抗风险能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可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特别是在耐旱、耐瘠薄、防风等方面具有突出效果。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等情况)

(二)技术要点 (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1、核心技术

1)宜机品种选配 (高产紧凑玉米与耐荫抗倒伏大豆品种搭配)

大豆品种选择耐荫、抗倒能力强、底荚高于12厘米的大豆品种,如春播:湘春2704、油春1204、衡春豆8号、衡春豆10 号、衡春豆11号,夏播:蒙1301、中豆41、桂夏7号、南农99-6、本地品种等。玉米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抗倒能力强品种,株高250280厘米,穗位高95115 厘米,如沣玉1号、湘荟玉1号、NK815、蠡单22、必胜118等。

2)宽窄行增密配置

大豆玉米成宽窄行种植,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同净作一致,大豆占净作大豆密度70%~100%

3)分厢带状种植

玉米和大豆呈带状种植,充分利用地上部的光能和地下部的养分。大豆玉米行比主推3:24:26:4三种模式,保证玉米与大豆间距60~70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厘米,大豆行距根据播种机械及地形地貌可适当调整。

带状间作模式示意图(3:2模式)

带状间作模式播种机行走示意图3:2模式)

带状间作模式示意图(4:2模式)

播种机田间走势图(4:2模式)

带状间作模式示意图(6:4模式)

播种机田间走势图(6:4模式)

2、配套技术

1)封闭除草技术

封闭为主,封定结合。封闭除草剂选择精异丙甲草胺+草甘膦异丙胺盐/草铵膦/噻吩磺隆、噻吩磺隆·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等,严格按照封闭除草剂推荐剂量用药。播后土壤湿润时应立即喷施,春播播后 5 天内,夏播播后2天内必须高质量进行人工喷施。如封闭控草效果不理想,苗后采用玉米大豆分开喷施苗后除草剂控草,玉米选择烟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磺草·烟嘧磺隆等,大豆选用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等。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53     未封闭处理(对照)

2)拌种技术

拌种可预防大豆苗期30天左右病虫害。大豆选用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种衣剂兑少量水混匀后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拌种后1-2 周内播完,也可现拌现用,玉米也可采用二次包衣技术。

3)精量播种技术

采用玉米、大豆多功能一体化精量播种机,手推施肥播种一体机、人工等方式播种,按行比模式调整株、行距。一是按模式行株距要求调节播种机,确保两行玉米间距40厘米,大豆与玉米间距60 -70厘米;二是注意调节玉米大豆播种深度。春季玉米、大豆播种深度3 -4厘米,夏季玉米、大豆播种深度4 -6 厘米。

4)化学控旺技术

大豆控旺防倒:采用3:2、4:2模式或间作春大豆密度≥10000株/亩,套作≥9000株/亩,土地肥沃大豆旺长的地块,在大豆初花期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克/亩兑水30-40 公斤叶面喷施,

套作大豆苗期荫蔽较重地块,可提前至2-3 个复叶时多喷一次。上述调节剂可与非碱性农药、微肥混合使用。

玉米控高控旺:玉米株高≥280cm,叶片宽大的品种,地块肥沃生长过旺的玉米,在7-10片展开叶时选用30%胺鲜·乙烯利水剂等控旺防倒,用量为每亩20-25毫升,兑水30-40公斤后采用喷雾机叶面均匀喷施。

5)合理施肥技术

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相同,播种前每亩施用钙镁磷肥50公斤,一般玉米播种时基施亩施高氮(纯氮含量≥20%)复合肥或缓控释肥50-65公斤,玉米大喇叭口期在两行玉米之间追施尿15-20公斤;大豆播种时基施复合低氮(纯氮含量≤12%)复合肥10-15公斤,开花期看苗及土壤肥力施尿素5公斤左右。

6)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喷多防”“一喷多促”,苗后玉米大豆同时喷药防治病虫害大豆主要防治病毒病、蝽蟓(重点防治点蜂缘蝽)、斜纹夜蛾等病虫害,玉米主要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蚜虫、锈病、纹枯病等。

)适宜区域(适应推广应用的主要区域)

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的地方都可以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四)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节)

1、选择高产紧凑抗倒玉米品种和耐荫高产大豆品种搭配。

2、玉米密度和施肥量要同净作相当,复合种植玉米密度3200-4500株/亩,复合肥50-65kg/亩。

3、在播种后立即进行喷施封闭除草剂,省工、省力、省时。

4、大豆拌种和重点防治点蜂缘蝽等虫害。

五、黄花菜肥水管理与更新复壮技术

(一)肥水管理 黄花菜在一个生长周期中,要施足冬肥,早施苗肥,重施苔肥,补施蕾肥。

1、春苗肥  一般应在萌芽开始时进行,过迟起不到催芽的作用,还可能使叶片大量发生,且柔嫩,抗病性下降。

一般亩施大淤水100-150公斤,或过磷酸钙10公斤、氯化钾5-8公斤,适当控制氮肥。总之苗肥要看土、看肥、看苗,灵活掌握,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前施下。

2、苔肥  黄花菜从孕苔到抽苔、萌蕾这一时期,是黄花菜一生中需肥最多的一个阶段。如果此时营养充足,就能使花苔发育粗壮,抽苔整齐、花蕾大,成雷率高,延长采摘期。相反,苔矮小,萌蕾力弱成蕾率低,产量也低。一般于5月下旬前施下,亩施尿素12-15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氯化钾10-12公斤,或复合肥20公斤。

3、蕾肥 蕾肥是一个补充措施,对增产有一定作用。施蕾肥一般在开采前10天后,亩用尿素5-7公斤,兑水淋施。还可叶面喷施0.1-0.5%尿素、1%过磷酸钙、0.2-0.3%氯化钾混合液,再加百万分之15-20的九二0保蕾。或喷施0.3%多元素硼肥。

4、挖弄  由于黄花菜采摘历经40-60天,在行间踩来踩去,致使行间严重板结,通气性差,影响根系生长。因此要进行一次深翻耕,借助高温、日晒,加速土壤风化,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切断老根,更新根系,深埋病菌抑制杂草,意义重大。挖弄要做到早、深、空、粗、干。①早。俗话说七金、八银、九铜、十铁,意思是黄花菜采收结束后,深翻土壤要越早越好。一般要在8月上、中旬前深翻最好。②深。要求深翻25-30厘米,加深土层,诱根深入,一般行间深挖,株丛间浅挖。③粗。就是要大块成它,表土朝下,互相搁置,加速风化。④空。翻土时,不留土盘子,将黄花菜株丛周围挖空。⑤干。要选择晴天进行。

5、培育好秋苗  要及早翻土,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或亩淋大、小淤100公斤,用15%粉锈宁800倍防治锈病,杀螨剂防治红蜘蛛,勤除杂草。

6、搞好冬培  ①施冬肥。主要是改良土壤,提高地温,为来年春苗生长打下基础。一般在秋苗凋萎后进行,亩施腐熟猪、牛粪草1500-2000公斤,或饼肥200-300公斤。在行间离株丛10-15厘米处,开沟深施。②客土培蔸。由于黄花菜生长具有跳根性,为防止过早衰老,培蔸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一般每年在秋苗凋萎后进行,先清园消毒。俗话说:"黄花菜不要粪,只要每年高三寸",说明培蔸的重要性。培蔸常用田泥、塘泥、菜园土等,每丛25公斤左右。

(二)更新复壮 黄花菜生长年限过长,成苔率低,生活力衰退,根群密集成丛,根短、瘦、纺缍根增多,出现毛蔸现象,产生大量无效分蘖,成苔率低,产量下降。一般黄花菜栽后第四年进入盛产,7-8年产量最高,8-10年为稳产期,如果管理水平好可达15年,因此更新年限一般为15年左右。

更新方法:半更新或全更新两种。①半更新:就是在秋后扩种时将老龄株丛挖掉1/3或1/2,对留在土里的植株加强管理,2-3年后产量上升。②全更新:即将老龄株丛全部挖出,重新栽植。

(三)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黄花菜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叶枯病、锈病、红腐病、茎枯病、白绢病。在邵东为害最重的是叶斑病、叶枯病、锈病三大病害。

①叶斑病  群众称发灾,水瘟,是黄花菜发生最早的病害。一般3月中旬发生,开始为害嫩叶,4月盛发,发病初期在叶脉附近出现针头大小的斑点,1-2天扩大为水渍状,受害处半透明,后颜色变深,斑点近椭圆形。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合理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开沟排水。

●化学防治。等量式波尔多液(硫酸铜1:石灰1:水100),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生石灰0.5公斤:硫磺粉1公斤:水5公斤,把化开的生石灰和碾细的硫磺粉用少量的水制成石灰乳和硫磺糊,用铁锅把水煮至50-60度时,即先把石灰乳加入锅内,待石灰乳煮至开始沸腾再把硫磺糊加入石灰乳内,并不断搅拌,同时加大火力,并不断补足蒸发的水分,大约煮40-60分钟,药液由最初的淡黄色逐步变成黄褐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或樱桃红色即成,切勿煮至深绿色),预防。

防治药剂:亩用30%苯甲·丙环唑(爱苗)5毫升×4支,25%吡唑醚菌酯8毫升×4包,25%戊唑醇5毫升×5包,对水60公斤,10-20天喷一次,连续3-4次(可兼治叶枯病)。

②叶枯病  4月下旬开始发生,5-6月盛发,茶子花易感病。先从叶尖或叶片中部边缘开始,沿叶脉上、下蔓延,初为水渍状退绿小点,后蔓延成条状斑,病斑处枯死。

防治方法:同叶斑病。

③锈病  始发生于5月上旬,一般5月中、下旬盛发。在叶的两面产生象黄胆粉沫一样的东西堆积在叶的正反面。目前主要从品种上尽力选择抗病品种,更新复壮,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本身的抗性。

防治方法:15%粉锈宁800-1000倍液,70%奥欣1200倍液。

2、主要虫害  为害黄花菜的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蓟马、小地老虎。红蜘蛛主要在苗期为害,蚜虫为害苗叶、苔、蕾,蓟马主要为害苔、蕾。

①红蜘蛛  又叫火猛子、起地火。一年发生20代,翌年2月底3月初开始活动,并繁殖。5月繁殖速度增加,6-7月发生数量猛增,为害猖獗。秋苗生长时同样为害。

防治方法: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1.8%阿维菌素乳油500倍液、20%哒螨酮2000倍液喷雾。

②蚜虫  土名叫白蚂蚁蛋,一般5月中、下旬群集于叶背,6月中、下旬扩展到幼嫩的花蕾和花苔上取食汁液。尤以7月为害最盛。

防治方法:10%吡虫啉750倍液喷雾。

六、柑橘增糖降酸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柑橘是湖南省第一大水果,占全省果园面积和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因我省是柑橘老产区,老果园占比高,主栽柑橘品种老化退化、种植技术传统、柑橘果实整体品质表现不高,特别是湘中、湘西、湘北地区柑橘普遍存在低糖高酸问题,不适应当下市场大多数消费者喜甜的需求趋势;同时行业存在的增甜剂使用降酸,给产业绿色发展带来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提高柑橘品质和品牌建立的制约因素,影响了湖南柑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针对湖南地区柑橘高酸低糖、品质和效益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开展了柑橘增糖降酸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省光照不足、水分分配不匹配气候条件的柑橘增糖降酸栽培技术,通过土壤改良、因土补肥、覆膜控水、高光效树体调控、高效水肥供给等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集成高效生产管理体系,有效的提升果实品质和栽培效益。柑橘果实增糖降酸技术的应用推广有利于提高售价,抢占市场,提高农民收益,引领我省柑橘传统栽培向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生产转型,应用价值巨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柑橘增糖降酸技术是由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柑橘栽培岗位团队(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柑橘研究室)承担的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的项目,自2019年以来连续开展柑橘高品质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在柑橘增糖降酸方面取得了区域性很好成效,技术成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本技术已在永州、湘西、常德、娄底等地建立高品质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余亩。

3、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以提高柑橘果实采收品质为目标,以增糖降酸为核心,集成优化系列关键技术,可以二年成树、三年丰产,提早1-2年受益;提高湘中、湘西、湘北柑橘成熟期10-15天,显著提升了果实内外品质,大幅提升优质果率20-30 %以上,产品价格提高50 %以上;降低人工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成本30%左右; 避免了增甜剂的滥用,达到优质、高产、高品质、绿色、优销的生产目标。在保靖推广示范可实现目标亩产2000kg以上,成熟提早10~15d,75mm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5%以上,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3%以上,亩平均产值8000元以上,促进柑橘产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该技术是生态环保技术,水肥一体化的使用实现了节水省力,液体有机肥的使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果园管理使得果树生长、结果和质量平衡发展,果树抗逆性显著增强,病虫害少,利于生态环境稳定;同时避免增甜剂施用,保证柑橘果品和土壤、环境生态安全。

4、技术获奖情况

无。

二)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通过土壤、肥料、树体、高效水肥、水分控制5个关键点的高效管理,加速果实增糖降酸。

1.1土壤改良:调整土壤pH、优化有机质含量、营养比例、微生物种群等。

1.2因土补肥:因地制宜开展营养诊断柑橘园养分丰缺状况,施用柑橘有机无机专用肥,提高微量元素比例;补充生物菌肥,保证肥料高效施用。

1.3树盘覆膜,行间生草:梅雨季节前,树盘垄面覆盖双色膜(上面银灰色、反面黑色),防雨、防草、保湿;果实成熟期适当控水,增加果实糖酸品质;生草栽培或套种豆类等矮生作物,7-9月干旱期保留行间生草或作物秸秆覆盖。

1.4高光效树体调控:实行分层通风透光修剪方式,促进光合作用,实现光源高效供给;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

1.5高效水肥供给:优化枯饼等有机肥液体化配方,配合水溶性肥料同时施用;优化喷灌方式保证水和肥料同时满足。

2、其他主要配套技术

优势品种筛选、宽行窄株种植密度、起垄栽培、果园轻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适宜区域

技术适宜推广全省有水源、立地条件较好、规模柑橘果园。

四)注意事项

水肥药一体化系统须增加成本2000-3000元/亩。

水溶肥和液体有机肥配方、浓度与追施时间。

七、湖南水稻节肥养地型绿肥种植利用技术

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绿肥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农产品稳产增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稻田面积近6000万亩,稻田冬闲面积约2000亩,利用冬闲田发展绿肥,可以减少土地季节性闲置,并生产大量有机肥源、提升稻田生产能力。为此,近10 年多来,以化肥减施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稻米清洁生产为主要目标,研发了湖南水稻节肥养地型绿肥种植利用技术,建立了适应新时代的水稻-绿肥高产高效绿肥生产技术体系。运用本技术,可实现湖南稻田冬季绿色覆盖、大幅减施化肥,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改善和提升。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本技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近10在湖南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益阳市、岳阳市、娄底市、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示范及推广面积3000万亩,有力支撑了稻田生态环境改善,是稻田节肥减排的重要绿色技术。

1 大规模示范现场

3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多年多点联合监测试验证明,运用本技术,水稻可节氮不低于30%,普遍可节氮40%,部分地区可达到60%

2 稻田绿肥节肥能力

3.1、支撑了水稻轻简高效清洁生产。绿肥生产更加轻简,实现了绿肥生产从水稻收割、绿肥播种及管理、绿肥翻压、绿肥种籽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土壤培肥更加高效,一年种绿肥,三年田不瘦被广泛认同。稻田生产更加清洁、产出更加持续稳定,可保障水稻产量、减少化肥投入、阻控养分流失,农田生产更加清洁、稻米更加健康。

3 绿肥-优质稻米基地

3.2、推动了种植业健康发展。绿肥是紧盯耕地要害的重要实践。绿肥是纯天然有机肥源,也是农田土壤调理的内在动力,完全满足清洁农业生产的肥料要求,是缓解困扰社会的农田生态环境恶化难题的重要技术途径。

4 绿肥助力农田生态健康

4技术获奖情况

20186月,以本技术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稻田绿肥轻简高效生产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通过了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稻田绿肥轻简高效生产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8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稻田绿肥新品种选育及高效与轻简化双靶标生产利用技术获得2017年度大北农科技奖植物营养奖。

技术要点

1.绿肥播种。绿肥一般用紫云英约2 kg/亩,排水较好的稻田也可用毛叶苕子34 kg/亩。在中/晚稻收获前1520 d套播。高留茬稻田亦可在水稻收割后及时撒播绿肥。

2. /晚稻收割留高茬。中/晚稻收割前710 d落干,保持收割时田面干爽。采用机械化、留高茬形式收割,稻秸留茬3040 cm、尽量更高,稻草切碎、抛撒还田(图5)。

5 机械化收割水稻留高茬及高茬下的绿肥长势

3.绿肥管理与翻压。根据田块大小,适时开围沟或中沟防渍,沟宽、深各1520 cm,沟沟相通(图6)。插秧或直播前515 d就地机械干耕湿沤翻压(图7)。翻压前最好施石灰约50 kg/亩。

6稻田开沟

7干耕翻压

4.化肥减施量。绿肥一般长势田,按减施氮肥30 %。也可根据紫云英翻压量,每1000 kg/亩的绿肥鲜草,减施化肥2 kg/亩(图8)。

8 绿肥还田后的化肥减量

)适宜区域

湖南省整个单、双季稻区;也适应于包括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单、双季稻生产区的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

绿肥翻压后至早稻分蘖前期尽可能不排田面水,防止养分流失。

双季稻丰产增效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知识产权及使用情况等)

技术研发推广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粮食生产工作部署,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沙市自202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为水稻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解决粮食单产低和品质差的问题。通过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实现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显著提高。二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采用“培地扩容、激光平田”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三是缓解早晚稻茬口搭配紧张问题,确保晚稻安全齐穗。根据各地光温资源条件,选择适当的生育期品种,可以避免晚稻因寒露风等天气影响而出现安全问题。四是在化肥使用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产量大幅提升。采用“机械密植、变量施肥”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增产目标。五是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采用“生防优先、梯级控害”技术,可以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六是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广机械化生产,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化、智慧化生产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知识产权及使用情况:该技术由长沙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研发推广,核心技术正在申请专利保护。已在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等地建立千亩核心示范片、万亩综合试验区和十万亩辐射带动区,推广面积达两年间达62.4余万亩。并通过进一步示范展示和培训,带动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22年试验示范区总面积1062亩,同时辐射推广带动1.1万亩。2023年共打造试验示范区61.3万亩,其中千亩核心示范片6个,总面积7198.91亩,万亩综合试验区4个,总面积50761.14亩;十万亩辐射带动区覆盖29个乡镇面积61.3万亩。经过两年的科学布局和各项技术措施,实现了显著的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

2022-2023年,在长沙市示范增产增收成效显著2022年双季稻周年亩产分别达1275.8kg(高产模式)、1212.2kg(优质模式)、1163.8kg(高档优质品牌开发增值增效模式),同比增产38.87%、29.65%、37.89%,总计新增稻谷102.3吨,增产增效70.95万元。2023年的数据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万亩综合试验区的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高达1204.43kg,较全市平均水平增产40.83%,种植利润达1128.45元/亩,总计新增收益5729.15万元;而千亩核心示范片的平均亩产高达1298.52kg,较万亩综合试验区还要高出7.81%,种植利润达1182.82元/亩,总计新增收益851.50万元2023年较2022年全市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增产51.83%,较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四高”综合试验区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增产6.67%。

示范区通过综合降镉等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使稻谷镉含量全部达到国家稻谷镉含量安全标准,在提高了农户生产效益的同时也为保护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示范区通过选用抗性品种、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地力培肥、测土配方施肥和增密减氮等技术,实现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双减”,改善了示范区稻田和土壤生态环境,提升了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生态效益显著;此外,示范区高密集的技术资源投入在提高水稻规模化生产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数十万亩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区域水稻增产提供了知识力量,为未来区域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显著。

4、技术获奖情况

无获奖情况。该技术2022-2023连续两年获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柏连阳院士、水稻研究所赵正洪研究员、方宝华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唐启源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评审肯定,认为该技术对粮食生产成效显著,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提高了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建议在双季稻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要点(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1、“培地扩容、激光平田”的优化整田技术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土壤肥力不足、田块不平整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构建了“培地扩容、激光平田”的优化整田技术。

“培地扩容”。一是种植绿肥:中晚稻收割后,每亩撒播1~2公斤紫云英、肥用油菜、萝卜等种子种植好冬季绿肥。二是秸秆全量还田:秸秆粉碎至5cm左右,留桩高度为10-15cm。三是适施生石灰。针对南方土壤普遍酸性现状,整田时每亩稻田可施70-100公斤生石灰。四是合理施用有机肥。整田前每亩稻田可施用农家肥(腐熟猪粪、牛粪、鸡粪)500公斤或者商品有机肥150公斤或者菜枯100公斤。

种植绿肥

“激光平田”是以一个基准点作为起点,将激光平地仪放在基准点附近,进行水平校准和扫描范围,再移动到要测量的地面上,使其对准目标位置;在目标位置附近放置一个接收器,用于接收激光平面的信号,通过接收器上的数字显示,读取激光平面和目标位置之间的高差值。水稻田整田标准:不漏水、田平整、精耕细耙、上烂下实、田面干净。旋耕深度为10~15厘米,犁耕深度为15~20厘米,每个田块范围内的地表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对于机插机抛秧田来说翻地不能过深,翻地过深犁底容易不平,造成插秧深度不一致,一般10厘米左右即可。耙地使用大型拖拉机时,尽量做到其轮子不走同一个位置,以便减少底部不平;绿肥田或有机肥施用较多的田要提前15天左右有水翻耕,泡田沤熟10~15天,犁耙使土壤平整后才能插秧。不同栽种方式整田时间有所区别,人工移栽田当天整田、当天移栽;直播田播前1-2天整田;机插田插前2天整田,提升耕地质量。

2、“因地选种、依茬搭配”的优化选种技术

为改善水稻种植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的适应性差、病虫害滋生以及产量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因地选种、依茬搭配”的优化选种技术。一是根据早稻生育期和收获期选配生育期适合的晚稻品种,确保晚稻安全齐穗,早晚稻品种搭配可选择早籼(中熟)+ 晚籼(中熟)模式、早籼(迟熟)+ 晚籼(早熟)模式、早籼(早熟)+ 晚籼(迟熟)模式。早稻品种主要有欣荣优123、陵两优268、潭两优83中早39、中安2号中安早7号等;晚稻品种主要有隆晶优1212、泰优农39、泰优390、Y两优911和耘两优玖48。二是在中轻度镉污染地区(土壤总镉含量≤1.5mg/kg)全面推广应用水稻品种低镉臻两优8612,以提高水稻种植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3、“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的优化栽培技术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的种植密度控制和施肥精准度问题,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效率和作物产量,同时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设计了“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的优化栽培技术。

“机械密植”采用机插机抛的方式进行移栽,适当增加用种量和基本苗数,在机插、机抛环节全面落实“靠插不靠发”的原则,适当密植,从而实现“增苗减氮”。早稻常规稻亩用种量5-6公斤,杂交稻亩用种2.5公斤;晚稻常规稻亩用种量5公斤左右,杂交稻亩用种2.0公斤;保证每亩杂交稻1.8~2万蔸,基本苗6~8万;常规稻2.0~2.3万蔸,基本苗10万左右。

机械密植

“变量施肥”。氮肥的前后施用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6∶2∶2,钾肥施用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5∶3∶2,磷肥全部作基肥。一是大田基肥:结合翻耕施5%以上有机肥150公斤或菜饼肥100公斤/亩,基肥用40%复合肥35公斤+20公斤钙镁磷肥结合翻耕深施,缺锌土壤每亩基施锌肥1公斤。二是大田分蘖肥。一般早稻在插后5天,中晚稻在插后3天,可追施分蘖肥,亩施尿素4.5公斤、氯化钾3公斤促进低位分蘖发生。三是巧施穗肥。在主穗幼穗分化3期前,早稻在抽穗前25天左右亩施用尿素4.5公斤,氯化钾3公斤。在技术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地力好,底肥足、分蘖多的田不施;二是早晨叶不挂露水,中午叶片挺直,叶色淡色的要施;三是阴雨天不施,晴天抢施。四是酌施粒肥。如抽穗期叶片颜色淡绿,应看苗补酌情施用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50-60公斤于傍晚喷施。五是增苗减氮。当抛栽蔸数达到2万蔸以上时减少氮肥用量10-20%,适量增加磷钾肥用量。六是控水降镉。在镉污染中低风险利用区自水稻晒田复水起,要保持田间淹水7-10厘米直至收获前7-10天断水以水控镉。

4、“生防优先、梯级控害”的优化防病技术

针对病虫害多发导致减产及化学农药施用过量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设计了“绿防优先、梯级控害”的优化防病技术。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广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等植保技术。

“生防优先”。一是统一品种统一布局。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连片种植,统一做双季稻种植,消除插花田、桥梁田。二是翻耕灌深水灭蛹。充分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一般3月底至4月上中旬,各地根据本地二化螟发育进度确定具体时期),及时将有效虫源田深耕晒垡,灌7-10厘米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尽量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为了抢农时提前翻耕的稻田,为防止未化蛹幼虫逃逸,旋耕时尽量将稻田犁碎整平,再灌7-10厘米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即可以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又可以沤制绿肥、抑制杂草萌发。三是一筒双芯。利用食诱和性信息素诱杀的不同原理,将性诱剂和食诱剂根据不同的安放时间放在同一个诱捕器中,减少诱捕器的使用量和安插的人工量。在成虫羽化始期,全面放置二化螟诱捕器,按照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连片放置性诱剂诱杀害虫,有效诱杀雄性害虫,降低交配率。每亩放置1个,外围区稍密,每隔15米放置1个,中心区稍疏,每隔28米放置1个;诱芯高于水稻顶端0.1米(水稻穗期),或离地面30-50厘米(水稻分蘖期),尽量选用持效期较长的诱芯。配合精准测报,在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期5天左右,布置1套/亩,安装高度为诱捕器底部跟作物叶尖齐平为准,在生殖成熟前进行雌雄通杀。四是灯诱技术。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优先选用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用棋盘式布局,每20-30亩一盏,诱杀二化螟、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趋光害虫。杀虫灯安装时底端离地高度1.5米,灯距180米左右,定期清扫虫袋。五是生态调控技术。在田埂上合理布局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促进田间天敌数量大幅度增加,充分发挥田间捕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

翻耕灌深水灭虫灭蛹

                       

一筒双芯大面积应用

“梯级控害”。一是种子消毒技术。咪鲜胺或氰烯菌酯浸种消毒:用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12小时后直接催芽;用25%氰烯菌酯乳油2000-4000倍液浸种10-12小时后催芽播种,特别是恶苗病发生重的,宜改用氰烯菌酯浸种。强氯精消毒:用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消毒6-8小时,浸泡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反复洗净后再催芽。二是带药移栽技术。在秧苗移栽前2天左右,用三环唑、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根据标签说明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三是轻防技术。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发生实际,在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时,优先选用获得等级的生物制剂。重点抓好1、3、4代螟虫,2、3代稻纵卷叶螟和2、4代稻飞虱的防治,以控制害虫基数。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使用生物农药,早防早控、减轻后期压力。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甘蓝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稻飞虱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防治稻瘟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四霉素、春雷霉素、沼泽红假单胞菌;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选用嗜硫小红卵菌、井冈·蜡芽菌(12.5%以上)、井冈霉素等。人工或机械喷雾时,每亩药剂兑水30-45升,均匀喷施。无人飞机喷雾时,每亩药剂兑水1.2-1.5升,均匀喷施。四是应急防控。发生程度较重时,尽量根据当地病虫情报选择环境友好型农药,选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依靠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适宜区域

南方双季稻区。

)注意事项

1.水稻生产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2.有序机抛钵苗育秧技术还需加大推广和培训力度。

3.部分经营主体对新理念、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4. 粮食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刚起步,还需要加大投入,促进数字化赋能。

玉竹高产栽培技术

)生产基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不论平地、坡地、干旱稻田均可栽培,新垦荒地也可,忌在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栽培,忌连作,忌当风之地。在丘陵坡地栽培,宜从坡下开始逐年往坡上移栽,前作最好是禾本科和豆科作物,如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等,新区最少3-5年轮作1次,老区7-8年轮作1次。

品种选择与播种材料准备

1.选用良种

大力推广猪屎尾、同尾、大竹、中竹等高产稳产优良品种。猪屎尾邵东群众多年选育形成的最好的地方品种,地上茎高 60-100cm,最高115cm,茎粗0.3-1.0cm,叶互生,第一叶距地面平均21-23cm,一般11-16片叶子,最多达25片,幼苗刚出叶时带青白色,一般三月初出苗。倒苗也早,9月上旬就枯萎倒苗。地下根茎粗长,环节稍稀,1cm左右,一年可生长10-15cm。新生地下根茎上须根多,老根茎上须根少,顶芽徒平,一般三叉,地下茎生长开始小一点,越长越粗大,产量高,一般二周年亩产鲜玉竹4000kg左右,最高亩产可达5000kg

2.精选种苗

为了提高栽培质量,提高出苗率,出苗整齐,生长势均匀一致,在选购玉竹种苗(地下根茎)时,要选择2 年~3年生植株上的当年生肥大、黄白色、顶芽饱满、色泽新鲜、须根较多、无病虫害、无黑斑、无麻点、无机械损伤的根茎,并按个体大小分级,最小根茎重量在10g以上。一般每667m2需种苗300-500kg。

3.种苗储藏

玉竹种苗一般边挖边种边栽为好。但在生产实践中,因种种原因难于做到,特别是新扩种区,提前购回的种苗必须进行储藏。一是室内储藏,选择通风的房间,先在地面10cm厚新鲜黄土,摊上层玉竹种茎,种茎厚度10cm,再铺10cm厚的黄土,又铺上玉竹种茎,再盖黄土,如此堆放3-4层,黄土要不干不湿。二是在室外储藏,选择排水好的坡地或平地,挖1.3m宽、长度视地形和种苗多少而定的长型土窖,层玉竹种茎,层黄土,可放3-4层。上层盖土,防止雨水流入。三是利用岩洞、山洞的阴凉、潮湿的条件,将玉竹种苗直接摊放在洞内。这些方法均可保持种茎新鲜,提高出苗率。

)整地

对选好的地块,清除地上的杂草、石块等杂物,深翻30cm,晒土7天以上。山坡地做成等高梯土保水保肥。栽种前再将土块打碎,分厢开沟作畦,整平整细,每畦宽1.5-2m,畦沟宽30cm,沟深30cm,畦长视地形和耕作方便而定。

)栽种

1.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品种、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生产周期来确定合理密度。一般繁茂性好、植株高的大玉竹、猪屎尾宜稍稀一点;土壤肥力高,施肥水平高,生产周期长的宜稍稀;而土壤瘠薄,施肥水平低,则宜稍密。一般每667m22万-2.5万蔸,按土地利用率75%计算,实际1.5-2万蔸,一般株行距10cm×30cm为宜

2.适时

8-10月之间,下种越早越好。玉竹种得早当年就长好了根系,来年春季气温10℃左右时,便有新生的根系吸收养分、水分,加上种茎中储藏的养分,促进顶芽成长。

3.播种深度

与播种季节的气候有密切关系。天气干旱则稍深,反之稍浅,一般以6-7cm为好。过深,地下新生根茎竖直向上生长,引起次年植株密集成丛。过浅,地下茎易露出地面而影响品质,增加来年培土量。

4.排种方法

玉竹栽种时,应选择晴天。雨后晴天,土壤干湿适度,开播种沟条栽。具体排种方法有斜排、平排两种,一般以斜排较多。斜排法系将种茎有顶芽一端朝上,尾部向下,与地面呈一定角度排入播种沟内。一般采用“一边倒”排种法,将种茎横向在播种沟内排成单行,顶芽凝向相同方向,略向上倾斜,然后盖肥覆土,开1行沟,1行人粪尿水,排1行种,再用开另一行沟的土覆盖。其优点是长势平衡,有利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收挖方便,不易挖断地下根茎。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整地时每667㎡施 45%(氮 15- 15- 15)硫酸钾复合肥 50kg、磷肥 20kg,播种时在播种沟内施有效活菌数2亿/g和有机质40%的微生物有机菌肥80kg100kg(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每667㎡施150kg200kg),或腐熟猪牛粪1000kg2000kg,或菜籽饼100kg,化肥及未腐熟的有机肥不能直接接触种茎。

施好追肥,新苗7cm10cm 时根据长势每667㎡追施尿素10kg15kg,生长期根据长势可以追施1次叶面肥。冬季倒苗后,清除杂草,面施一层土杂肥 5000kg或猪牛栏肥4000kg5000kg或复合肥50kg75kg

地面覆草

采用稻草、玉米秸秆、不带杂草种子的杂草茎叶、枯枝落叶等覆盖土面,覆盖厚度6cm7cm。也可于10月份播种紫云英绿肥,3月下旬玉竹出苗时撩倒覆盖于玉竹行间。

水分管理

旱季及时浇水抗旱防枯萎死苗,雨季清沟沥水防止渍水沤根死苗。

病虫害绿色防控

根据玉竹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结合气象资料,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指导思想和经济、有效、安全、简易、规范原则,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自然控害作用,减少病虫来源;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控技术,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当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无法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阀值以下时,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病虫的为害。

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褐腐病)、叶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白绢病、蛴螬、野蛞蝓、红蚂蚁、大青叶蝉、蚜虫等。

1.农业防治

1清园。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拔除带病植株,压低病虫基数;农药及相关防控物质的包装材料、废弃物应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2轮作间作。与水稻、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优先采用水旱轮作方式,旱作轮作5年~8年,水旱轮作2年~4年;第1生长周年内,行间间作大蒜,抑制病害发生,次年春季,在畦边南面种1行豇豆,遮挡强光,增加荫蔽。

3种茎消毒。播种前选用1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将玉竹种茎置于药液中浸10min15min,取出晾干水分。浸种时间视气温而定,温度高浸种时间短,温度低浸种时间长。

4施用石灰。pH5.5的酸性土壤,整地前每667㎡施CaO含量70%的生石灰50kg100kg

5诱导植物免疫。3月下旬4月上旬,出苗至10cm高、全部叶片展开后,喷施0.5%几丁聚糖水剂免疫诱抗剂500倍液+0.136%芸苔·吲乙·赤霉酸可湿性粉剂750015000倍液,预防病毒病,提高玉竹抗性、产量和品质。

6换种。玉竹在一个地方种植多年,易感染病害,抗性减弱。因此,有计划地更换种茎,可增强抗性,减轻病害,有利夺取高产。

2.物理防治

1人工捕捉。翻土整地时诱放鸡鸭捕食蛴螬等地下害虫,或人工捡拾做鸡鸭饲料;4月玉竹出苗期,清晨趁野蛞蝓在地面为害时捕捉;金龟子成虫为害的地块,于清晨或傍晚,用小竹棍振动玉竹植株, 待金龟子落地假死时捡拾处理。

2性诱。4月下旬至5月下旬虫害高发期,采用性诱剂诱捕金龟子、小地老虎等害虫的成虫。

3糖醋液诱杀。3月下旬至5月下旬虫害高发期,每667㎡设置10 个~15 个糖醋液盆诱杀害虫,糖醋液比例为糖﹕醋﹕水=1210 或糖﹕醋﹕酒﹕水=10.51.510,水中加数滴杀虫剂,每周更换一次糖醋液盆,及时清理虫体。

4灯诱。每1hm²2hm²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盏,诱杀金龟子、小地老虎等害虫,诱虫后及时处理集虫袋。

3.生物防治

采用天敌防控,在玉竹种植地周边合理种植蜜源植物,为赤眼蜂、瓢虫、草蛉、食蚜蝇、齿唇姬蜂等天敌种群繁育营造适宜环境,或释放人工饲养的赤眼蜂、异色瓢虫等害虫天敌,防治害虫。

4.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 GB2763GB/T8321 NY/393 的规定,遵循科学用药原则,发病初期防治病害,低龄幼虫期防治虫害,选择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轮换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具体防治措施见附表。

除草

清除田间及周围枯残植株、杂草,集中堆沤或深埋处理;4 月~7 月人工清除杂草。

)采收

一般玉竹栽种后的第3年(实际2周年)收获。也有3周年的,最多不超过4周年。在入秋后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时,选择雨后晴天,土壤湿度适宜时收获,以便与栽种时间相衔接。采挖时先割去地上茎秆,用耙头从下往上撬的挖法,挖起根茎,一般边挖边退,抖去泥土,防止折断,选留种茎后,运回晒坪摊晒加工。


附表

玉竹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化学防治措施

防治

对象

发生及主要特征

推荐用药

使用剂量

施药方法

安全间隔期(天)

根腐病

为害地下根茎。根状茎上初生褐色圆形病斑,后病部腐烂,组织离散、下陷,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5mm~10mm。轻者地上茎生长瘦小,叶小、叶色呈现枯黄色;重者病斑连成大块,地上部枯死,影响玉竹产量和品质。播种后第一年重于第二年。出苗后地上部陆续表现症状,以 5、6 月份雨季为盛。

1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500g/667 ㎡

土壤处理

/

30%恶霉灵水剂

460g/667 ㎡

土壤处理

14d

叶斑病

(褐斑

病)

为害叶片,叶背初现褪绿圆点,对光透视叶正面可见黄绿色斑;继而叶背现褐色短条斑,然后叶正面也可见褐色短条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继续扩展受叶脉所限呈状,中央色淡;后期病斑上生灰黑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产量。出苗后即可发病,5 月中旬至6月下旬流行,7月上旬后基本稳定。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6000倍液

喷雾

21d

25%吡醚菌酯悬浮剂

1500倍液

喷雾

7d

灰霉病

主要为害叶和花,叶部病斑近椭圆形,天气干燥时呈褐紫色,边缘清晰,有模糊的轮纹;潮湿时病班扩大,呈水渍状,背面长出灰褐色的霉状物,即病原菌子实体。发病先从花开始,病花将病菌直接带到叶上;落花处病斑特别大,病斑发展快,一朵花可造成一片叶枯死。灰霉病整个雨季发病均重,尤以玉竹谢花后的4月下旬至5 月下旬流行。

50%氟啶胺悬浮剂

1000倍液~1200倍液

喷雾

14d

30%嘧环·戊唑醇

40mL~60mL/667㎡

喷雾

21d

白绢病

主要为害地下根茎及地上茎基部。茎基部受害,初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其上密生白色绢丝状霉,多呈辐射状,后期病部产生褐色像油菜籽大小菌核,病部腐烂后整株枯死。6 月上旬开始发病,6 月中旬至 7月中旬流行。

1%申嗪霉素悬浮剂

450g/667 ㎡

土壤处理

7d

1亿活孢子/g 哈茨木霉菌

可湿性粉剂

500g/667 ㎡

土壤处理

/

蛴螬

多食性害虫,常以幼虫在地下啃食玉竹地下根茎咬断幼苗和根,致使根茎腐烂、植株死亡;或啃食地下茎皮,形成伤疤,不但使玉竹生长衰弱,影响玉竹的产量和品质,还助纣为虐,加速根腐病、白绢病等土传病害侵入为害;成虫食害叶片。

茶枯磨粉,加水

沤浸7天,加草木灰(或细土、细沙)50kg/667

㎡,拌匀制成毒土(沙)

15kg~20kg/667 ㎡

土壤处理

/

2 亿活孢子/g 金

龟子绿僵菌颗粒剂

5kg~10kg/667 ㎡

土壤处理

/

野蛞蝓

以卵及成虫为主要越冬虫态。喜嫩绿的幼苗及叶片,食性杂,耐饥饿,喜潮湿,怕干旱,畏日光,夜出活动。在玉竹地偶有发生。在近地面处咬断咬伤造成死苗倒苗,严重时局部成灾造成严重损失。常以地面覆盖稻草、杂草茎秆的地块为害重;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粘土、粘壤土或腐殖质较多的壤土地发生较多。3月下旬至 4 月上旬玉竹地上茎幼嫩、气温 15℃~25℃时为害。

用茶枯捣碎,加水浸泡 8h 后,取滤液加水50kg 喷雾玉竹植株与地面

3kg~4kg/667 ㎡

制成毒土于黄昏或雨后撒施

于玉竹根标周围或行间的地

面上。

/

6%四聚乙醛颗粒剂

400g~545g/667 ㎡

制成毒土撒施

42d

2024年邵东市农业主推技术与主推品种

一、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3

二、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技术......................11

三、水稻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防控技术.................16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19

五、黄花菜肥水管理与更新复壮技术.................28

、柑橘增糖降酸栽培技术.......................32

七、湖南水稻节肥养地型绿肥种植利用技术...........35

八、双季稻丰产增效技术...........................41

九、玉竹高产栽培技术.............................51

十、主推品种.....................................59

        

一、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要求,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湖南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因地制宜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上大力推广应用翻耕深水灭蛹技术、低茬收割技术、种子处理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健身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性诱技术、杀虫灯诱杀技术、稻鸭共育控虫技术、科学用药技术十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着力实现控害保安和农药减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23年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湖南省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推广,辐射带动全省水稻绿色防控应用面积达3152.77万亩,覆盖率达53.15%实现控害保安与化学农药减量双赢,推动了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提质增效情况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单季亩平增产53.2公斤,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1-2次,每亩降本提质增产69元,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25%,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增加23%,蜘蛛、黑肩绿盲蝽、隐翅虫等天敌数量最高增加57.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技术获奖情况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牵头的“湖南省二化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获得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牵头的“稻烟轮作区二化螟和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开发与集成应用”课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翻耕深水灭蛹技术(主治螟虫)

田间稻桩是水稻螟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湖南地区3月底至4月上中旬),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深耕晒垡,灌10厘米以上深水,浸没稻桩10天以上,达到杀蛹灭螟目的。

2.低茬收割技术(主治螟虫)

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留茬不超过10厘米。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稻桩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3.种子处理技术(主治病害)

3.1推广应用抗(耐)性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针对稻瘟病、稻曲病常发区,要结合本地生态气候特点,选用当地的抗耐病品种,避免栽种易感品种(抗性水平7级以上为易感),培育无病壮秧,增强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3.2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用25%咪鲜胺1000浸种10-12小时,浸好后直接催芽。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以上吡虫啉种衣悬浮剂或60%以上的噻虫嗪种衣悬浮剂拌种,凉干4-10小时后播种,同时有效控制秧田期稻秆潜蝇、稻蓟马和稻飞虱的为害。

3.3使用碧护芸苔素内酯5%氨基寡糖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促根壮苗,增强抗冻、抗旱、抗病虫能力。

4.健身栽培技术(增强抗性)

4.1科学施肥。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不偏施,促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耐害能力。

4.2科学管水。坚持干湿结合的原则。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湿润长穗,特别是在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5.生态调控技术(天敌控害)

根据田间垄块分布,在田埂上合理布局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为水稻害虫天敌提供生境栖息场所和转移通道,增强田间害虫天敌蓄积功能,以此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蜻蜓、黑肩绿盲蝽、隐翅虫等扑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

6.性信息素诱杀技术(主治螟虫)

6.1放置时间。始蛾期开始放置,蛾末期收回。根据性诱剂诱芯持效期长短,进行诱芯更换。

6.2放置密度。平均1亩放置1个。外围区稍密,要求每隔15米放置1个,中心区稍疏,要求每隔28米放置1个。详见示意图:

6.3放置高度。水稻分蘖期,诱芯距离地面的高度以50厘米为适宜,水稻穗期,诱芯位置以高于稻株顶端15-30厘米为适宜。

6.4注意事项靠近大路边或者高的田埂边上由于风力难以企及,安放密度稍高。诱芯储藏适宜放在零下18℃的冰箱。③1个诱捕器只能挂1个诱芯。若田块有明显的风向,诱捕器一般安放在上风口的位置。

7.生物防治技术(主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7.1赤眼蜂防控技术

7.1.1 放蜂时间。赤眼蜂是卵寄生蜂,第一次放蜂时间宜早,应在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产卵初期,确保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

7.1.2 放蜂次数。应根据害虫的产卵历期确定,一般每代释放2-3次,代重迭、产卵期长、虫口密度高的情况,放蜂次数可增加1-2次。

7.1.3放蜂量和放蜂密度。初次放蜂,害虫卵量不大,放蜂量可少些(0.8-1万头/亩次);卵始盛期,应加大放蜂量(至少1万头/亩次);产卵后期,赤眼蜂在田间的自然繁殖和田间其他天敌种群数量的增多,放蜂量可适当减少。放蜂密度,提倡每亩地设5-8个放蜂点。

7.1.4放蜂方法。蜂卡(杯式释放器)挂放的高度与水稻叶冠层齐平至叶冠层之上10厘米;高温季节蜂卡置于叶冠层下5-10厘米;抛撒型释放器直接投入田间。

以上技术详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参照企业赤眼蜂产品具体产品说明进行使用。

7.2生物食诱技术

7.2.1使用时间。配合精准测报,在稻纵卷叶螟、草地贪夜蛾成虫高峰期前5天左右。

7.2.2放置密度。每亩布置1-3

7.2.3使用方法。挥散芯与诱捕器配合使用,苗期诱捕器悬挂高度为离地面50厘米,生长期诱捕器底部稍高于水稻冠面5-10厘米,在生殖成熟前进行雌雄通杀。

8.杀虫灯诱杀成虫技术(主治害虫)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设置虫灯,诱杀二化螟、大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降低虫口基数。

8.1放置密度。平原区每30-40亩安装1盏灯,丘陵区每20-30亩安装1盏灯,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灯高距地面约为1.5米。

8.2开灯时间。增强灯光诱杀时效,一般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定时清扫虫灰。

8.3注意事项。优先选用扇吸式杀虫灯,尽可能保护天敌,降低益害比,减少对益虫的杀灭。

9.稻鸭共育控虫技术(主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杂草)

准备好田间饲养设施,即在田的四周用网成防逃圈,在田的一角建鸭舍,并于田间开挖丰产沟若干条;掌握好放鸭技术,在水稻抛秧15天,移栽12天后,每亩放雏鸭10-20只,每天定时收鸭,放鸭时间约为50-60天,至孕穗抽穗期收鸭。

10.科学用药技术

10.1秧苗送稼药技术

在秧苗移栽前2-5天左右,每亩秧田用50%吡蚜酮20 g+20%氯虫苯甲酰胺15 g兑水15 Kg喷雾,可有效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

10.2生物农药技术

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早防早控、减轻后期压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10.2.1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400亿孢子/克以上)短稳杆菌(100亿孢子/毫升以上)等

10.2.2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申嗪霉素、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12.5%以上)等

10.2.3防治稻瘟病,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芽孢/克以上)春雷霉素(2%以上)、四霉素等

10.2.4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中生菌素、四霉素等。

10.3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加强病虫监测,精准预报,在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关键防治适期或达到防治指标时(表1),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绿色农药,集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用药(表2),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谨慎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尽量应用阿维菌素三氟苯嘧啶等环境友好型农药。

1.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和时间

病虫害名称

防治指标或防治适期

二化螟

分蘖期二化螟为枯鞘株率3.5%,穗期二化螟为上代亩平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

稻飞虱

分孽盛期百丛500头,穗期常规稻百丛1000头、杂交稻百丛1500

稻纵卷叶螟

分蘖及圆秆拔节期每百丛有50个束尖,穗期亩平幼虫过10000

纹枯病

水稻分蘖盛期封行时防治一次,病丛率达20%时再次防治

稻瘟病

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老病区及长期适温阴雨天气后水稻穗期预防,老病区秧苗期加一次预防措施

稻曲病

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施药,如遇适宜发病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重在药剂拌种和秧苗期预防

2.水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常用药剂及注意事项

病虫害名称

推荐药剂及每667m2有效成分使用剂量

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d)

每季作物最

多使用次数

白背飞虱

20%及以上含量的呋虫胺,10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25%及以上含量的吡蚜酮,6-7.5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高含量吡虫崊,4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25%及以上含量的噻虫嗪,4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褐飞虱

10%三氟苯嘧啶,1.6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1

25%及以上含量的呋虫胺,10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25%及以上含量的吡蚜酮,5-7.5g

10%及以上含量的烯啶虫胺,5g

若虫盛孵期喷雾

14

2

80%敌敌畏,200g

后期田间缺水下撒施

6

1

稻纵卷叶螟

20%氯虫苯甲酰胺,2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15

2

1.8%阿维菌素,0.36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7

2

3%及以上甲维盐,1.5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14

2

15%茚虫威,1.8g

12龄幼虫高峰期喷雾

30

2

二化螟

20%氯虫苯甲酰胺,2g

蚁螟盛孵期喷药

15

2

8000Iu/mlBt.200ml

蚁螟盛孵期喷药

12

1

1.8%及以上的阿维菌素,5g

蚁螟盛孵期喷药

12

2

5%及以上的甲维盐,5g

蚁螟盛孵期喷药

12

1

纹枯病/稻曲病

30%苯醚甲.丙环唑,6.0-9.0g

见防治适期

15

2

43%戊唑醇,8.5ml

见防治适期

28

2

10%己唑醇,5g

见防治适期

32

2

1%申嗪霉素,0.6g

见防治适期

14

2

24%噻呋酰胺,4.8g

见防治适期

15

2

75%肟菌·戊唑醇,11.25g

见防治适期

21

2

20%井岗霉素,20g

见防治适期

14

2

12.5%.蜡芽,150ml(商品量)

见防治适期

14

2

醚菌·环唑,13.8ml

见防治适期

21

2

稻瘟病

40%稻瘟灵,40g

见防治适期

28

2

75%三环唑,22.5-30g

见防治适期

21

2

75% 肟菌·戊唑醇,11.25g

见防治适期

21

2

2%春雷霉素100ml(商品量)

苗期预防

21

2

枯草芽胞杆菌,15g(商品量)

苗期预防

1

25%吡唑.醚菌酯,4g

穗期预防与治疗

15

2

(三)适宜区域

湖南省水稻种植区。

(四)注意事项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选择与组装应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追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提高。技术选择前要深入实地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种植制度规模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农民防治习惯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防控技术,探索一套适宜当地的技术集成。

二、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技术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经过科学管理,使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一种稻作制度。再生稻生产省工省力,省种省肥省药,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减轻劳动强度,促进绿色生产。在不影响双季稻生产和油菜扩种的前提下发展再生稻,能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技术是指防头季倒伏,防再生季遇寒露风抽穗,防头季抽穗高温危害,防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危害,增强再生出苗能力,以保障再生稻抗逆高产稳产,要求在水稻常规高产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

头季种植管理(3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

1、选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宜、耐热、抗倒、抗病虫、米质好、再生性好、两季产量高的品种,要求种植品种头季能在8月15日前收割,高温条件下结实率高、发苗好,茎杆弹性好、中高肥力下不倒伏,具有稻瘟病抗性和稻飞虱抗性,米质在国标3级以上,再生出苗快、齐、壮。 建议从湖南省再生稻主推品种中选择。

2、早播种:原则是确保头季稻在8月15日前收获,再生季在9月15日前齐穗。要求与早稻同期播种。

3、适密种:普通机插保证用种量不少于2.5kg/亩,亩插1.7万蔸以上;手插秧用种量1.25kg/亩左右,亩插不少于1.5万穴;抛秧用种量1.5-2kg/亩,亩抛足1.7万蔸,建议采用点抛或有序机抛或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秧插秧

4、稳施肥:保证头季产量,但不能倒伏。施肥原则是控氮、增钾、补硅,N肥不过量且按七分基蘖肥、三分穗粒肥分配,底肥N:分蘖肥N:穗肥N比例=5:3:2。一般品种亩施纯氮13-15公斤,抗倒性较差的优质稻品种亩施纯氮8-11公斤,N、P、K肥按1:0.5:1配施。即:底肥大田每亩施45%复合肥 35-50公斤(优质品种或高肥田30-35公斤,抗倒性好的品种或中低肥田40-50公斤);移栽后5-7天内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优质品种5-7.5公斤,一般品质7.5-10公斤)加蔸都发200克;晒田复水后(6月中旬)施穗肥,一般品种每亩追施5公斤尿素加10公斤钾肥或10公斤复合肥加10公斤钾肥,高档优质品种只追施钾肥。

5、控病虫:在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纹枯病和稻飞虱的防控。其中纹枯病可在封行、晒田复水、孕穗期使用拿敌稳、爱苗等杀菌剂防控;两迁害虫之一的稻飞虱根据虫情采用相应的药剂如烯啶.吡蚜酮等防控。

6、干好田:减少机收碾压损失、增强根系活力。在浅水活蔸、薄水促蘖、晒田控苗、湿润长穗、寸水开花、干湿壮籽的前提下,做好二次干田工作,即(1)结合控苗重晒田,按“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原则做好第一次晒田,6月10日前后完成;(2)第二次在收获前7-10天施促芽肥后落水干田,保证干田收割。

7、抗高温:当头季抽穗遇到超过日平均温度35℃以上的高温时,一是田间灌深水调温,二是提前喷施芸苔素内酯、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等调节剂或叶面肥抗逆。

8、适促芽:为促进再生芽萌发和快齐出苗,头季稻收割前7-10天(齐穗后15-20天),亩施尿素7.5-10kg(可加氯化钾3-5kg)做促芽肥。促芽肥也可以用缓控释肥提前施用。当收获时秆青叶绿时,可不施促芽肥。

(二)头季收获(8月上旬-中旬)

1、适时收:头季稻在85%-90%成熟时或见芽时抢晴收割,做到青杆、活杆收割。提早收获对再生发苗有好处。

2、适留桩:留桩的原则是早收低割,迟收高割。头季在正常时间成熟(8月10-15日),留桩高度30-35cm左右;头季收割在8月5日以前,留桩高度可降低至20cm左右;头季超过8月20日以后收获,留桩高度提高(40cm以上)。但低位再生品种(粳稻、籼粳杂交稻)的留桩高度不宜太高(以20-30cm为宜)。

3、少碾压:采用再生稻专用收割机收获;也将收割机履带换成250mm~300mm宽度的履带收获,但前提是干田收割。

(三)再生季管理(8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

1、管好水:再生稻怕水淹,水淹老禾蔸腐烂;再生稻也怕干,干旱没有再生能力。因此,再生稻头季收割后立即灌浅水(3-5 厘米),利于再生芽的萌发成苗。再生苗齐苗后采用湿润灌溉,孕穗期、始穗至齐穗期灌浅水,齐穗后湿润管水,成熟前7天断水。

2、重施肥:促进再生发苗快、齐、多,提高成穗,促进幼穗分化。 头季收后2~3天内,结合复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再过5~7天,亩施复合肥10~15公斤。两次施肥也可以做一次性施入。没有施用促芽肥的发苗肥可以适量多施。

3、抗低温:当再生季抽穗遇到寒露风(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温度低于23℃以下)时,一是田间灌深水调温,二是提前喷施芸苔素内酯、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等调节剂或叶面肥抗逆。

4、完熟收:再生稻上、下位芽分化时间不同步,生育期长短不一,抽穗成熟期不一致,应全田成熟后再收割,但稻谷不能过熟收获。


三、水稻农药减施增效综合防控技术

1、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在适宜种植香根草区域的田埂上推广种植香根草等诱集作物,引诱稻螟虫在香根草上集中产卵,阻碍螟虫繁殖转化,降低虫口基数。同时在田埂上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既能利用农闲土地,又可获得大豆、芝麻,这些稻田边界植物为蜘蛛等自然天敌提供了栖息场所和转移通道,充分保护了天敌,提高了天敌的控害能力。

2、抗性品种应用技术

结合各县生态特点,选择品质优、丰产性与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

3、翻耕灭蛹技术

晚稻田稻桩是稻螟虫越冬的主要场所,有些田块越冬虫源基数较大。抢在二化螟有效越冬蛾羽化前(一般为4月上旬),及时将冬闲田深耕晒垡,并结合灌7cm至10cm深水,持续时间5—7天,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达到杀蛹灭螟目的。

4、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一是采用咪鲜胺、氰烯菌酯代替强氯精进行浸种消毒,全面杀灭恶苗病、稻瘟病等病源菌,降低大田发病率。二是使用“碧护”或“芸苔素内酯”拌种,促根壮苗,增强抗冻、抗旱、抗病虫能力。三是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高含量吡虫啉或噻虫嗪种衣悬浮剂开展规范性拌种,凉干4~10小时即可播种。提倡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与咪鲜胺或戊唑醇的复配种衣剂或拌种剂拌种,可以有效控制秧田期稻杆潜蝇、稻蓟马和稻飞虱的为害,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5、秧苗送稼药技术

秧田送嫁药,指导农户在秧苗移栽前2天左右,每亩秧田用50%吡蚜酮20 g+20%氯虫苯甲酰胺15 g兑水15 Kg喷雾,对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性诱技术

原则上始蛾期开始放置,蛾末期收回。可一般情况下,由于性诱持效期长达两个月,在螟虫世代重叠严重情况下,一季水稻换一次诱芯即可。安放密度为一亩放置一个,外围区稍密一点,要求每隔15米放置一个,中心区稍疏一点,要求每隔28米放置一个。水稻分蘖期,诱芯距离地面的高度以50cm为适宜,水稻穗期,诱芯位置以不高于稻株顶端15-30cm为适宜。

7、灯光诱杀技术

4月下旬开灯,每日开灯时间为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1点,定时清扫虫灰。每盏灯控制面积平原区为30~40亩,丘陵区20~30亩。灯离地面高度约为1.5m。

8、健身栽培技术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促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耐害能力。科学管水,做到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湿润长穗,特别是在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9、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使用井冈霉素、腊质芽胞杆菌防治纹枯病;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使用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早防早控、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缓抗药性的产生。生物农药使用时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并避免在高温时使用。

10、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加强病虫监测,准确预报,对重大病虫害,抓住关键防治适期,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如氯虫苯酰胺、吡蚜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甲维盐、阿维菌素、吡唑·醚菌酯等防治重大病虫,交替使用,集中统防统治,延缓害虫抗药性。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知识产权及使用情况等)

1)技术研发推广背景

玉米大豆是我国的大宗农产品,需求量巨大。2022年大豆进9108万吨,玉米进口2062万吨,进口大豆仍占大豆需求量的81.78%,是我国粮食安全受制于人的短板。仅靠增加大豆单作面积增加大豆产量难以满足我国需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保障玉米基本不减产,能稳产,同时多增收一季大豆,解决玉米与大豆争地矛盾,实现高产出、可持续和机械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间套轮作具有“均衡利用土壤,集约利用资源”等优势,通过技术传承及创新,实现玉米大豆间套轮作一体化和现代化是解决上述难题和挑战的有效途径。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围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高产出、可持续与机械化的技术目标。自2010年开展了相关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筛选与搭配、带状间作及套作大豆品种搭配、复合种植空间配置、播期技术、封闭除草技术、化控防倒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肥料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集成创新了以“宜机品种搭配、宽窄行增密配置、分厢带状种植”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并形成 3 种主推模式,2022 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主推技术。为保障玉米产能、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新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和2023年湖南分别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110 余万亩,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旱粮产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慈利、汨罗、安乡、鼎城、邵阳、武冈、临湘多地创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产量同当地净作玉米不减,增收大豆 110kg 以上,保障了粮食生产水平。

2)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矛盾,在不增加耕地的情况下,可实现“ 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抗风险”的特点,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提高国内大豆及粮食供给水平。

3)专利范围及使用情况等

本技术范围不涉及任何专利范围,在生产上被农民广泛使用。

湖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推广3种技术模式,玉米大豆行比分比为 2:32:44:6 模式。《玉米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规程》(HNZ225-2019)。湖南各地可根据实际生产习惯、前后茬口搭配、现有农机具等,合理选择春玉米//春大豆、夏玉米//夏大豆、春玉米/夏大豆等模式在生产中应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推荐技术示范展示范围,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示范推广情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适宜湖南全省,凡种植玉米和大豆的地区都可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13~2023分别在湖南永州、岳阳、常德、湘西州、湘潭、浏阳、怀化、慈利等地展开试验、示范及现场观摩会。

20234月在常德鼎城召开全省春耕生产现场观摩会,2023 728日,在湖南安乡县和南县召开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观摩会。2023在全省94个县市推广110余万亩,邵东市推广3.5万多亩。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增收一季大豆,增产效果显著。

3、提质增效情况(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过程中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保护耕地与生态环保等情况)

经济效益:和净作玉米相比,应用该技术后的复合种植玉米产量与净作产量水平基本相当,同时新增套作大豆 130~150kg/亩,或间作大豆100~130公斤左右;玉米及大豆籽粒品质与单作相当;与对应单作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产成本,粒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均增效 300~400 元,鲜食大豆~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青储饲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亩增效 1000 元以上。

社会效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单位面积收入、还可保障玉米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新增加的粒用大豆可缓解我国食用大豆供需矛盾。

保护耕地及生态环保:大豆可进行根瘤固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减少纯氮施入、增加根瘤固氮,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和传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年际间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肥力,稳定禾本科作物产量水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种植单作玉米模式相比,提高了5%以上,周年丰产增效提高了8%以上。

抗风险能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可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特别是在耐旱、耐瘠薄、防风等方面具有突出效果。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等情况)

(二)技术要点 (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1、核心技术

1)宜机品种选配 (高产紧凑玉米与耐荫抗倒伏大豆品种搭配)

大豆品种选择耐荫、抗倒能力强、底荚高于12厘米的大豆品种,如春播:湘春2704、油春1204、衡春豆8号、衡春豆10 号、衡春豆11号,夏播:蒙1301、中豆41、桂夏7号、南农99-6、本地品种等。玉米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抗倒能力强品种,株高250280厘米,穗位高95115 厘米,如沣玉1号、湘荟玉1号、NK815、蠡单22、必胜118等。

2)宽窄行增密配置

大豆玉米成宽窄行种植,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同净作一致,大豆占净作大豆密度70%~100%

3)分厢带状种植

玉米和大豆呈带状种植,充分利用地上部的光能和地下部的养分。大豆玉米行比主推3:24:26:4三种模式,保证玉米与大豆间距60~70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厘米,大豆行距根据播种机械及地形地貌可适当调整。

带状间作模式示意图(3:2模式)

带状间作模式播种机行走示意图3:2模式)

带状间作模式示意图(4:2模式)

播种机田间走势图(4:2模式)

带状间作模式示意图(6:4模式)

播种机田间走势图(6:4模式)

2、配套技术

1)封闭除草技术

封闭为主,封定结合。封闭除草剂选择精异丙甲草胺+草甘膦异丙胺盐/草铵膦/噻吩磺隆、噻吩磺隆·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等,严格按照封闭除草剂推荐剂量用药。播后土壤湿润时应立即喷施,春播播后 5 天内,夏播播后2天内必须高质量进行人工喷施。如封闭控草效果不理想,苗后采用玉米大豆分开喷施苗后除草剂控草,玉米选择烟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磺草·烟嘧磺隆等,大豆选用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等。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53     未封闭处理(对照)

2)拌种技术

拌种可预防大豆苗期30天左右病虫害。大豆选用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种衣剂兑少量水混匀后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拌种后1-2 周内播完,也可现拌现用,玉米也可采用二次包衣技术。

3)精量播种技术

采用玉米、大豆多功能一体化精量播种机,手推施肥播种一体机、人工等方式播种,按行比模式调整株、行距。一是按模式行株距要求调节播种机,确保两行玉米间距40厘米,大豆与玉米间距60 -70厘米;二是注意调节玉米大豆播种深度。春季玉米、大豆播种深度3 -4厘米,夏季玉米、大豆播种深度4 -6 厘米。

4)化学控旺技术

大豆控旺防倒:采用3:2、4:2模式或间作春大豆密度≥10000株/亩,套作≥9000株/亩,土地肥沃大豆旺长的地块,在大豆初花期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克/亩兑水30-40 公斤叶面喷施,

套作大豆苗期荫蔽较重地块,可提前至2-3 个复叶时多喷一次。上述调节剂可与非碱性农药、微肥混合使用。

玉米控高控旺:玉米株高≥280cm,叶片宽大的品种,地块肥沃生长过旺的玉米,在7-10片展开叶时选用30%胺鲜·乙烯利水剂等控旺防倒,用量为每亩20-25毫升,兑水30-40公斤后采用喷雾机叶面均匀喷施。

5)合理施肥技术

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相同,播种前每亩施用钙镁磷肥50公斤,一般玉米播种时基施亩施高氮(纯氮含量≥20%)复合肥或缓控释肥50-65公斤,玉米大喇叭口期在两行玉米之间追施尿15-20公斤;大豆播种时基施复合低氮(纯氮含量≤12%)复合肥10-15公斤,开花期看苗及土壤肥力施尿素5公斤左右。

6)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喷多防”“一喷多促”,苗后玉米大豆同时喷药防治病虫害大豆主要防治病毒病、蝽蟓(重点防治点蜂缘蝽)、斜纹夜蛾等病虫害,玉米主要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蚜虫、锈病、纹枯病等。

)适宜区域(适应推广应用的主要区域)

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的地方都可以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四)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节)

1、选择高产紧凑抗倒玉米品种和耐荫高产大豆品种搭配。

2、玉米密度和施肥量要同净作相当,复合种植玉米密度3200-4500株/亩,复合肥50-65kg/亩。

3、在播种后立即进行喷施封闭除草剂,省工、省力、省时。

4、大豆拌种和重点防治点蜂缘蝽等虫害。

五、黄花菜肥水管理与更新复壮技术

(一)肥水管理 黄花菜在一个生长周期中,要施足冬肥,早施苗肥,重施苔肥,补施蕾肥。

1、春苗肥  一般应在萌芽开始时进行,过迟起不到催芽的作用,还可能使叶片大量发生,且柔嫩,抗病性下降。

一般亩施大淤水100-150公斤,或过磷酸钙10公斤、氯化钾5-8公斤,适当控制氮肥。总之苗肥要看土、看肥、看苗,灵活掌握,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前施下。

2、苔肥  黄花菜从孕苔到抽苔、萌蕾这一时期,是黄花菜一生中需肥最多的一个阶段。如果此时营养充足,就能使花苔发育粗壮,抽苔整齐、花蕾大,成雷率高,延长采摘期。相反,苔矮小,萌蕾力弱成蕾率低,产量也低。一般于5月下旬前施下,亩施尿素12-15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氯化钾10-12公斤,或复合肥20公斤。

3、蕾肥 蕾肥是一个补充措施,对增产有一定作用。施蕾肥一般在开采前10天后,亩用尿素5-7公斤,兑水淋施。还可叶面喷施0.1-0.5%尿素、1%过磷酸钙、0.2-0.3%氯化钾混合液,再加百万分之15-20的九二0保蕾。或喷施0.3%多元素硼肥。

4、挖弄  由于黄花菜采摘历经40-60天,在行间踩来踩去,致使行间严重板结,通气性差,影响根系生长。因此要进行一次深翻耕,借助高温、日晒,加速土壤风化,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切断老根,更新根系,深埋病菌抑制杂草,意义重大。挖弄要做到早、深、空、粗、干。①早。俗话说七金、八银、九铜、十铁,意思是黄花菜采收结束后,深翻土壤要越早越好。一般要在8月上、中旬前深翻最好。②深。要求深翻25-30厘米,加深土层,诱根深入,一般行间深挖,株丛间浅挖。③粗。就是要大块成它,表土朝下,互相搁置,加速风化。④空。翻土时,不留土盘子,将黄花菜株丛周围挖空。⑤干。要选择晴天进行。

5、培育好秋苗  要及早翻土,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或亩淋大、小淤100公斤,用15%粉锈宁800倍防治锈病,杀螨剂防治红蜘蛛,勤除杂草。

6、搞好冬培  ①施冬肥。主要是改良土壤,提高地温,为来年春苗生长打下基础。一般在秋苗凋萎后进行,亩施腐熟猪、牛粪草1500-2000公斤,或饼肥200-300公斤。在行间离株丛10-15厘米处,开沟深施。②客土培蔸。由于黄花菜生长具有跳根性,为防止过早衰老,培蔸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一般每年在秋苗凋萎后进行,先清园消毒。俗话说:"黄花菜不要粪,只要每年高三寸",说明培蔸的重要性。培蔸常用田泥、塘泥、菜园土等,每丛25公斤左右。

(二)更新复壮 黄花菜生长年限过长,成苔率低,生活力衰退,根群密集成丛,根短、瘦、纺缍根增多,出现毛蔸现象,产生大量无效分蘖,成苔率低,产量下降。一般黄花菜栽后第四年进入盛产,7-8年产量最高,8-10年为稳产期,如果管理水平好可达15年,因此更新年限一般为15年左右。

更新方法:半更新或全更新两种。①半更新:就是在秋后扩种时将老龄株丛挖掉1/3或1/2,对留在土里的植株加强管理,2-3年后产量上升。②全更新:即将老龄株丛全部挖出,重新栽植。

(三)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黄花菜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叶枯病、锈病、红腐病、茎枯病、白绢病。在邵东为害最重的是叶斑病、叶枯病、锈病三大病害。

①叶斑病  群众称发灾,水瘟,是黄花菜发生最早的病害。一般3月中旬发生,开始为害嫩叶,4月盛发,发病初期在叶脉附近出现针头大小的斑点,1-2天扩大为水渍状,受害处半透明,后颜色变深,斑点近椭圆形。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合理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开沟排水。

●化学防治。等量式波尔多液(硫酸铜1:石灰1:水100),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生石灰0.5公斤:硫磺粉1公斤:水5公斤,把化开的生石灰和碾细的硫磺粉用少量的水制成石灰乳和硫磺糊,用铁锅把水煮至50-60度时,即先把石灰乳加入锅内,待石灰乳煮至开始沸腾再把硫磺糊加入石灰乳内,并不断搅拌,同时加大火力,并不断补足蒸发的水分,大约煮40-60分钟,药液由最初的淡黄色逐步变成黄褐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或樱桃红色即成,切勿煮至深绿色),预防。

防治药剂:亩用30%苯甲·丙环唑(爱苗)5毫升×4支,25%吡唑醚菌酯8毫升×4包,25%戊唑醇5毫升×5包,对水60公斤,10-20天喷一次,连续3-4次(可兼治叶枯病)。

②叶枯病  4月下旬开始发生,5-6月盛发,茶子花易感病。先从叶尖或叶片中部边缘开始,沿叶脉上、下蔓延,初为水渍状退绿小点,后蔓延成条状斑,病斑处枯死。

防治方法:同叶斑病。

③锈病  始发生于5月上旬,一般5月中、下旬盛发。在叶的两面产生象黄胆粉沫一样的东西堆积在叶的正反面。目前主要从品种上尽力选择抗病品种,更新复壮,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本身的抗性。

防治方法:15%粉锈宁800-1000倍液,70%奥欣1200倍液。

2、主要虫害  为害黄花菜的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蓟马、小地老虎。红蜘蛛主要在苗期为害,蚜虫为害苗叶、苔、蕾,蓟马主要为害苔、蕾。

①红蜘蛛  又叫火猛子、起地火。一年发生20代,翌年2月底3月初开始活动,并繁殖。5月繁殖速度增加,6-7月发生数量猛增,为害猖獗。秋苗生长时同样为害。

防治方法: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1.8%阿维菌素乳油500倍液、20%哒螨酮2000倍液喷雾。

②蚜虫  土名叫白蚂蚁蛋,一般5月中、下旬群集于叶背,6月中、下旬扩展到幼嫩的花蕾和花苔上取食汁液。尤以7月为害最盛。

防治方法:10%吡虫啉750倍液喷雾。

六、柑橘增糖降酸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柑橘是湖南省第一大水果,占全省果园面积和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因我省是柑橘老产区,老果园占比高,主栽柑橘品种老化退化、种植技术传统、柑橘果实整体品质表现不高,特别是湘中、湘西、湘北地区柑橘普遍存在低糖高酸问题,不适应当下市场大多数消费者喜甜的需求趋势;同时行业存在的增甜剂使用降酸,给产业绿色发展带来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提高柑橘品质和品牌建立的制约因素,影响了湖南柑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针对湖南地区柑橘高酸低糖、品质和效益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开展了柑橘增糖降酸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省光照不足、水分分配不匹配气候条件的柑橘增糖降酸栽培技术,通过土壤改良、因土补肥、覆膜控水、高光效树体调控、高效水肥供给等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集成高效生产管理体系,有效的提升果实品质和栽培效益。柑橘果实增糖降酸技术的应用推广有利于提高售价,抢占市场,提高农民收益,引领我省柑橘传统栽培向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生产转型,应用价值巨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柑橘增糖降酸技术是由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柑橘栽培岗位团队(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柑橘研究室)承担的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的项目,自2019年以来连续开展柑橘高品质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在柑橘增糖降酸方面取得了区域性很好成效,技术成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本技术已在永州、湘西、常德、娄底等地建立高品质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余亩。

3、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以提高柑橘果实采收品质为目标,以增糖降酸为核心,集成优化系列关键技术,可以二年成树、三年丰产,提早1-2年受益;提高湘中、湘西、湘北柑橘成熟期10-15天,显著提升了果实内外品质,大幅提升优质果率20-30 %以上,产品价格提高50 %以上;降低人工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成本30%左右; 避免了增甜剂的滥用,达到优质、高产、高品质、绿色、优销的生产目标。在保靖推广示范可实现目标亩产2000kg以上,成熟提早10~15d,75mm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5%以上,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3%以上,亩平均产值8000元以上,促进柑橘产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该技术是生态环保技术,水肥一体化的使用实现了节水省力,液体有机肥的使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果园管理使得果树生长、结果和质量平衡发展,果树抗逆性显著增强,病虫害少,利于生态环境稳定;同时避免增甜剂施用,保证柑橘果品和土壤、环境生态安全。

4、技术获奖情况

无。

二)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通过土壤、肥料、树体、高效水肥、水分控制5个关键点的高效管理,加速果实增糖降酸。

1.1土壤改良:调整土壤pH、优化有机质含量、营养比例、微生物种群等。

1.2因土补肥:因地制宜开展营养诊断柑橘园养分丰缺状况,施用柑橘有机无机专用肥,提高微量元素比例;补充生物菌肥,保证肥料高效施用。

1.3树盘覆膜,行间生草:梅雨季节前,树盘垄面覆盖双色膜(上面银灰色、反面黑色),防雨、防草、保湿;果实成熟期适当控水,增加果实糖酸品质;生草栽培或套种豆类等矮生作物,7-9月干旱期保留行间生草或作物秸秆覆盖。

1.4高光效树体调控:实行分层通风透光修剪方式,促进光合作用,实现光源高效供给;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

1.5高效水肥供给:优化枯饼等有机肥液体化配方,配合水溶性肥料同时施用;优化喷灌方式保证水和肥料同时满足。

2、其他主要配套技术

优势品种筛选、宽行窄株种植密度、起垄栽培、果园轻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适宜区域

技术适宜推广全省有水源、立地条件较好、规模柑橘果园。

四)注意事项

水肥药一体化系统须增加成本2000-3000元/亩。

水溶肥和液体有机肥配方、浓度与追施时间。

七、湖南水稻节肥养地型绿肥种植利用技术

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绿肥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农产品稳产增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稻田面积近6000万亩,稻田冬闲面积约2000亩,利用冬闲田发展绿肥,可以减少土地季节性闲置,并生产大量有机肥源、提升稻田生产能力。为此,近10 年多来,以化肥减施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稻米清洁生产为主要目标,研发了湖南水稻节肥养地型绿肥种植利用技术,建立了适应新时代的水稻-绿肥高产高效绿肥生产技术体系。运用本技术,可实现湖南稻田冬季绿色覆盖、大幅减施化肥,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改善和提升。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本技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近10在湖南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益阳市、岳阳市、娄底市、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示范及推广面积3000万亩,有力支撑了稻田生态环境改善,是稻田节肥减排的重要绿色技术。

1 大规模示范现场

3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多年多点联合监测试验证明,运用本技术,水稻可节氮不低于30%,普遍可节氮40%,部分地区可达到60%

2 稻田绿肥节肥能力

3.1、支撑了水稻轻简高效清洁生产。绿肥生产更加轻简,实现了绿肥生产从水稻收割、绿肥播种及管理、绿肥翻压、绿肥种籽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土壤培肥更加高效,一年种绿肥,三年田不瘦被广泛认同。稻田生产更加清洁、产出更加持续稳定,可保障水稻产量、减少化肥投入、阻控养分流失,农田生产更加清洁、稻米更加健康。

3 绿肥-优质稻米基地

3.2、推动了种植业健康发展。绿肥是紧盯耕地要害的重要实践。绿肥是纯天然有机肥源,也是农田土壤调理的内在动力,完全满足清洁农业生产的肥料要求,是缓解困扰社会的农田生态环境恶化难题的重要技术途径。

4 绿肥助力农田生态健康

4技术获奖情况

20186月,以本技术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稻田绿肥轻简高效生产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通过了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稻田绿肥轻简高效生产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8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稻田绿肥新品种选育及高效与轻简化双靶标生产利用技术获得2017年度大北农科技奖植物营养奖。

技术要点

1.绿肥播种。绿肥一般用紫云英约2 kg/亩,排水较好的稻田也可用毛叶苕子34 kg/亩。在中/晚稻收获前1520 d套播。高留茬稻田亦可在水稻收割后及时撒播绿肥。

2. /晚稻收割留高茬。中/晚稻收割前710 d落干,保持收割时田面干爽。采用机械化、留高茬形式收割,稻秸留茬3040 cm、尽量更高,稻草切碎、抛撒还田(图5)。

5 机械化收割水稻留高茬及高茬下的绿肥长势

3.绿肥管理与翻压。根据田块大小,适时开围沟或中沟防渍,沟宽、深各1520 cm,沟沟相通(图6)。插秧或直播前515 d就地机械干耕湿沤翻压(图7)。翻压前最好施石灰约50 kg/亩。

6稻田开沟

7干耕翻压

4.化肥减施量。绿肥一般长势田,按减施氮肥30 %。也可根据紫云英翻压量,每1000 kg/亩的绿肥鲜草,减施化肥2 kg/亩(图8)。

8 绿肥还田后的化肥减量

)适宜区域

湖南省整个单、双季稻区;也适应于包括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单、双季稻生产区的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

绿肥翻压后至早稻分蘖前期尽可能不排田面水,防止养分流失。

双季稻丰产增效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知识产权及使用情况等)

技术研发推广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粮食生产工作部署,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沙市自202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为水稻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解决粮食单产低和品质差的问题。通过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实现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显著提高。二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采用“培地扩容、激光平田”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三是缓解早晚稻茬口搭配紧张问题,确保晚稻安全齐穗。根据各地光温资源条件,选择适当的生育期品种,可以避免晚稻因寒露风等天气影响而出现安全问题。四是在化肥使用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产量大幅提升。采用“机械密植、变量施肥”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增产目标。五是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采用“生防优先、梯级控害”技术,可以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六是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广机械化生产,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化、智慧化生产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知识产权及使用情况:该技术由长沙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研发推广,核心技术正在申请专利保护。已在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等地建立千亩核心示范片、万亩综合试验区和十万亩辐射带动区,推广面积达两年间达62.4余万亩。并通过进一步示范展示和培训,带动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22年试验示范区总面积1062亩,同时辐射推广带动1.1万亩。2023年共打造试验示范区61.3万亩,其中千亩核心示范片6个,总面积7198.91亩,万亩综合试验区4个,总面积50761.14亩;十万亩辐射带动区覆盖29个乡镇面积61.3万亩。经过两年的科学布局和各项技术措施,实现了显著的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

2022-2023年,在长沙市示范增产增收成效显著2022年双季稻周年亩产分别达1275.8kg(高产模式)、1212.2kg(优质模式)、1163.8kg(高档优质品牌开发增值增效模式),同比增产38.87%、29.65%、37.89%,总计新增稻谷102.3吨,增产增效70.95万元。2023年的数据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万亩综合试验区的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高达1204.43kg,较全市平均水平增产40.83%,种植利润达1128.45元/亩,总计新增收益5729.15万元;而千亩核心示范片的平均亩产高达1298.52kg,较万亩综合试验区还要高出7.81%,种植利润达1182.82元/亩,总计新增收益851.50万元2023年较2022年全市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增产51.83%,较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四高”综合试验区双季稻周年平均亩产增产6.67%。

示范区通过综合降镉等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使稻谷镉含量全部达到国家稻谷镉含量安全标准,在提高了农户生产效益的同时也为保护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示范区通过选用抗性品种、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地力培肥、测土配方施肥和增密减氮等技术,实现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双减”,改善了示范区稻田和土壤生态环境,提升了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生态效益显著;此外,示范区高密集的技术资源投入在提高水稻规模化生产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数十万亩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区域水稻增产提供了知识力量,为未来区域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显著。

4、技术获奖情况

无获奖情况。该技术2022-2023连续两年获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柏连阳院士、水稻研究所赵正洪研究员、方宝华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唐启源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评审肯定,认为该技术对粮食生产成效显著,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提高了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建议在双季稻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要点(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1、“培地扩容、激光平田”的优化整田技术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土壤肥力不足、田块不平整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构建了“培地扩容、激光平田”的优化整田技术。

“培地扩容”。一是种植绿肥:中晚稻收割后,每亩撒播1~2公斤紫云英、肥用油菜、萝卜等种子种植好冬季绿肥。二是秸秆全量还田:秸秆粉碎至5cm左右,留桩高度为10-15cm。三是适施生石灰。针对南方土壤普遍酸性现状,整田时每亩稻田可施70-100公斤生石灰。四是合理施用有机肥。整田前每亩稻田可施用农家肥(腐熟猪粪、牛粪、鸡粪)500公斤或者商品有机肥150公斤或者菜枯100公斤。

种植绿肥

“激光平田”是以一个基准点作为起点,将激光平地仪放在基准点附近,进行水平校准和扫描范围,再移动到要测量的地面上,使其对准目标位置;在目标位置附近放置一个接收器,用于接收激光平面的信号,通过接收器上的数字显示,读取激光平面和目标位置之间的高差值。水稻田整田标准:不漏水、田平整、精耕细耙、上烂下实、田面干净。旋耕深度为10~15厘米,犁耕深度为15~20厘米,每个田块范围内的地表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对于机插机抛秧田来说翻地不能过深,翻地过深犁底容易不平,造成插秧深度不一致,一般10厘米左右即可。耙地使用大型拖拉机时,尽量做到其轮子不走同一个位置,以便减少底部不平;绿肥田或有机肥施用较多的田要提前15天左右有水翻耕,泡田沤熟10~15天,犁耙使土壤平整后才能插秧。不同栽种方式整田时间有所区别,人工移栽田当天整田、当天移栽;直播田播前1-2天整田;机插田插前2天整田,提升耕地质量。

2、“因地选种、依茬搭配”的优化选种技术

为改善水稻种植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的适应性差、病虫害滋生以及产量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因地选种、依茬搭配”的优化选种技术。一是根据早稻生育期和收获期选配生育期适合的晚稻品种,确保晚稻安全齐穗,早晚稻品种搭配可选择早籼(中熟)+ 晚籼(中熟)模式、早籼(迟熟)+ 晚籼(早熟)模式、早籼(早熟)+ 晚籼(迟熟)模式。早稻品种主要有欣荣优123、陵两优268、潭两优83中早39、中安2号中安早7号等;晚稻品种主要有隆晶优1212、泰优农39、泰优390、Y两优911和耘两优玖48。二是在中轻度镉污染地区(土壤总镉含量≤1.5mg/kg)全面推广应用水稻品种低镉臻两优8612,以提高水稻种植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3、“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的优化栽培技术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的种植密度控制和施肥精准度问题,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效率和作物产量,同时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设计了“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的优化栽培技术。

“机械密植”采用机插机抛的方式进行移栽,适当增加用种量和基本苗数,在机插、机抛环节全面落实“靠插不靠发”的原则,适当密植,从而实现“增苗减氮”。早稻常规稻亩用种量5-6公斤,杂交稻亩用种2.5公斤;晚稻常规稻亩用种量5公斤左右,杂交稻亩用种2.0公斤;保证每亩杂交稻1.8~2万蔸,基本苗6~8万;常规稻2.0~2.3万蔸,基本苗10万左右。

机械密植

“变量施肥”。氮肥的前后施用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6∶2∶2,钾肥施用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5∶3∶2,磷肥全部作基肥。一是大田基肥:结合翻耕施5%以上有机肥150公斤或菜饼肥100公斤/亩,基肥用40%复合肥35公斤+20公斤钙镁磷肥结合翻耕深施,缺锌土壤每亩基施锌肥1公斤。二是大田分蘖肥。一般早稻在插后5天,中晚稻在插后3天,可追施分蘖肥,亩施尿素4.5公斤、氯化钾3公斤促进低位分蘖发生。三是巧施穗肥。在主穗幼穗分化3期前,早稻在抽穗前25天左右亩施用尿素4.5公斤,氯化钾3公斤。在技术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地力好,底肥足、分蘖多的田不施;二是早晨叶不挂露水,中午叶片挺直,叶色淡色的要施;三是阴雨天不施,晴天抢施。四是酌施粒肥。如抽穗期叶片颜色淡绿,应看苗补酌情施用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50-60公斤于傍晚喷施。五是增苗减氮。当抛栽蔸数达到2万蔸以上时减少氮肥用量10-20%,适量增加磷钾肥用量。六是控水降镉。在镉污染中低风险利用区自水稻晒田复水起,要保持田间淹水7-10厘米直至收获前7-10天断水以水控镉。

4、“生防优先、梯级控害”的优化防病技术

针对病虫害多发导致减产及化学农药施用过量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设计了“绿防优先、梯级控害”的优化防病技术。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广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等植保技术。

“生防优先”。一是统一品种统一布局。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连片种植,统一做双季稻种植,消除插花田、桥梁田。二是翻耕灌深水灭蛹。充分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一般3月底至4月上中旬,各地根据本地二化螟发育进度确定具体时期),及时将有效虫源田深耕晒垡,灌7-10厘米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尽量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为了抢农时提前翻耕的稻田,为防止未化蛹幼虫逃逸,旋耕时尽量将稻田犁碎整平,再灌7-10厘米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即可以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又可以沤制绿肥、抑制杂草萌发。三是一筒双芯。利用食诱和性信息素诱杀的不同原理,将性诱剂和食诱剂根据不同的安放时间放在同一个诱捕器中,减少诱捕器的使用量和安插的人工量。在成虫羽化始期,全面放置二化螟诱捕器,按照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连片放置性诱剂诱杀害虫,有效诱杀雄性害虫,降低交配率。每亩放置1个,外围区稍密,每隔15米放置1个,中心区稍疏,每隔28米放置1个;诱芯高于水稻顶端0.1米(水稻穗期),或离地面30-50厘米(水稻分蘖期),尽量选用持效期较长的诱芯。配合精准测报,在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期5天左右,布置1套/亩,安装高度为诱捕器底部跟作物叶尖齐平为准,在生殖成熟前进行雌雄通杀。四是灯诱技术。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优先选用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用棋盘式布局,每20-30亩一盏,诱杀二化螟、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趋光害虫。杀虫灯安装时底端离地高度1.5米,灯距180米左右,定期清扫虫袋。五是生态调控技术。在田埂上合理布局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促进田间天敌数量大幅度增加,充分发挥田间捕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

翻耕灌深水灭虫灭蛹

                       

一筒双芯大面积应用

“梯级控害”。一是种子消毒技术。咪鲜胺或氰烯菌酯浸种消毒:用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12小时后直接催芽;用25%氰烯菌酯乳油2000-4000倍液浸种10-12小时后催芽播种,特别是恶苗病发生重的,宜改用氰烯菌酯浸种。强氯精消毒:用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消毒6-8小时,浸泡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反复洗净后再催芽。二是带药移栽技术。在秧苗移栽前2天左右,用三环唑、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根据标签说明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三是轻防技术。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发生实际,在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时,优先选用获得等级的生物制剂。重点抓好1、3、4代螟虫,2、3代稻纵卷叶螟和2、4代稻飞虱的防治,以控制害虫基数。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使用生物农药,早防早控、减轻后期压力。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甘蓝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稻飞虱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防治稻瘟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四霉素、春雷霉素、沼泽红假单胞菌;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选用嗜硫小红卵菌、井冈·蜡芽菌(12.5%以上)、井冈霉素等。人工或机械喷雾时,每亩药剂兑水30-45升,均匀喷施。无人飞机喷雾时,每亩药剂兑水1.2-1.5升,均匀喷施。四是应急防控。发生程度较重时,尽量根据当地病虫情报选择环境友好型农药,选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依靠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适宜区域

南方双季稻区。

)注意事项

1.水稻生产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2.有序机抛钵苗育秧技术还需加大推广和培训力度。

3.部分经营主体对新理念、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4. 粮食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刚起步,还需要加大投入,促进数字化赋能。

玉竹高产栽培技术

)生产基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不论平地、坡地、干旱稻田均可栽培,新垦荒地也可,忌在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栽培,忌连作,忌当风之地。在丘陵坡地栽培,宜从坡下开始逐年往坡上移栽,前作最好是禾本科和豆科作物,如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等,新区最少3-5年轮作1次,老区7-8年轮作1次。

品种选择与播种材料准备

1.选用良种

大力推广猪屎尾、同尾、大竹、中竹等高产稳产优良品种。猪屎尾邵东群众多年选育形成的最好的地方品种,地上茎高 60-100cm,最高115cm,茎粗0.3-1.0cm,叶互生,第一叶距地面平均21-23cm,一般11-16片叶子,最多达25片,幼苗刚出叶时带青白色,一般三月初出苗。倒苗也早,9月上旬就枯萎倒苗。地下根茎粗长,环节稍稀,1cm左右,一年可生长10-15cm。新生地下根茎上须根多,老根茎上须根少,顶芽徒平,一般三叉,地下茎生长开始小一点,越长越粗大,产量高,一般二周年亩产鲜玉竹4000kg左右,最高亩产可达5000kg

2.精选种苗

为了提高栽培质量,提高出苗率,出苗整齐,生长势均匀一致,在选购玉竹种苗(地下根茎)时,要选择2 年~3年生植株上的当年生肥大、黄白色、顶芽饱满、色泽新鲜、须根较多、无病虫害、无黑斑、无麻点、无机械损伤的根茎,并按个体大小分级,最小根茎重量在10g以上。一般每667m2需种苗300-500kg。

3.种苗储藏

玉竹种苗一般边挖边种边栽为好。但在生产实践中,因种种原因难于做到,特别是新扩种区,提前购回的种苗必须进行储藏。一是室内储藏,选择通风的房间,先在地面10cm厚新鲜黄土,摊上层玉竹种茎,种茎厚度10cm,再铺10cm厚的黄土,又铺上玉竹种茎,再盖黄土,如此堆放3-4层,黄土要不干不湿。二是在室外储藏,选择排水好的坡地或平地,挖1.3m宽、长度视地形和种苗多少而定的长型土窖,层玉竹种茎,层黄土,可放3-4层。上层盖土,防止雨水流入。三是利用岩洞、山洞的阴凉、潮湿的条件,将玉竹种苗直接摊放在洞内。这些方法均可保持种茎新鲜,提高出苗率。

)整地

对选好的地块,清除地上的杂草、石块等杂物,深翻30cm,晒土7天以上。山坡地做成等高梯土保水保肥。栽种前再将土块打碎,分厢开沟作畦,整平整细,每畦宽1.5-2m,畦沟宽30cm,沟深30cm,畦长视地形和耕作方便而定。

)栽种

1.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品种、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生产周期来确定合理密度。一般繁茂性好、植株高的大玉竹、猪屎尾宜稍稀一点;土壤肥力高,施肥水平高,生产周期长的宜稍稀;而土壤瘠薄,施肥水平低,则宜稍密。一般每667m22万-2.5万蔸,按土地利用率75%计算,实际1.5-2万蔸,一般株行距10cm×30cm为宜

2.适时

8-10月之间,下种越早越好。玉竹种得早当年就长好了根系,来年春季气温10℃左右时,便有新生的根系吸收养分、水分,加上种茎中储藏的养分,促进顶芽成长。

3.播种深度

与播种季节的气候有密切关系。天气干旱则稍深,反之稍浅,一般以6-7cm为好。过深,地下新生根茎竖直向上生长,引起次年植株密集成丛。过浅,地下茎易露出地面而影响品质,增加来年培土量。

4.排种方法

玉竹栽种时,应选择晴天。雨后晴天,土壤干湿适度,开播种沟条栽。具体排种方法有斜排、平排两种,一般以斜排较多。斜排法系将种茎有顶芽一端朝上,尾部向下,与地面呈一定角度排入播种沟内。一般采用“一边倒”排种法,将种茎横向在播种沟内排成单行,顶芽凝向相同方向,略向上倾斜,然后盖肥覆土,开1行沟,1行人粪尿水,排1行种,再用开另一行沟的土覆盖。其优点是长势平衡,有利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收挖方便,不易挖断地下根茎。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整地时每667㎡施 45%(氮 15- 15- 15)硫酸钾复合肥 50kg、磷肥 20kg,播种时在播种沟内施有效活菌数2亿/g和有机质40%的微生物有机菌肥80kg100kg(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每667㎡施150kg200kg),或腐熟猪牛粪1000kg2000kg,或菜籽饼100kg,化肥及未腐熟的有机肥不能直接接触种茎。

施好追肥,新苗7cm10cm 时根据长势每667㎡追施尿素10kg15kg,生长期根据长势可以追施1次叶面肥。冬季倒苗后,清除杂草,面施一层土杂肥 5000kg或猪牛栏肥4000kg5000kg或复合肥50kg75kg

地面覆草

采用稻草、玉米秸秆、不带杂草种子的杂草茎叶、枯枝落叶等覆盖土面,覆盖厚度6cm7cm。也可于10月份播种紫云英绿肥,3月下旬玉竹出苗时撩倒覆盖于玉竹行间。

水分管理

旱季及时浇水抗旱防枯萎死苗,雨季清沟沥水防止渍水沤根死苗。

病虫害绿色防控

根据玉竹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结合气象资料,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指导思想和经济、有效、安全、简易、规范原则,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自然控害作用,减少病虫来源;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控技术,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当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无法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阀值以下时,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病虫的为害。

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褐腐病)、叶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白绢病、蛴螬、野蛞蝓、红蚂蚁、大青叶蝉、蚜虫等。

1.农业防治

1清园。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拔除带病植株,压低病虫基数;农药及相关防控物质的包装材料、废弃物应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2轮作间作。与水稻、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优先采用水旱轮作方式,旱作轮作5年~8年,水旱轮作2年~4年;第1生长周年内,行间间作大蒜,抑制病害发生,次年春季,在畦边南面种1行豇豆,遮挡强光,增加荫蔽。

3种茎消毒。播种前选用1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将玉竹种茎置于药液中浸10min15min,取出晾干水分。浸种时间视气温而定,温度高浸种时间短,温度低浸种时间长。

4施用石灰。pH5.5的酸性土壤,整地前每667㎡施CaO含量70%的生石灰50kg100kg

5诱导植物免疫。3月下旬4月上旬,出苗至10cm高、全部叶片展开后,喷施0.5%几丁聚糖水剂免疫诱抗剂500倍液+0.136%芸苔·吲乙·赤霉酸可湿性粉剂750015000倍液,预防病毒病,提高玉竹抗性、产量和品质。

6换种。玉竹在一个地方种植多年,易感染病害,抗性减弱。因此,有计划地更换种茎,可增强抗性,减轻病害,有利夺取高产。

2.物理防治

1人工捕捉。翻土整地时诱放鸡鸭捕食蛴螬等地下害虫,或人工捡拾做鸡鸭饲料;4月玉竹出苗期,清晨趁野蛞蝓在地面为害时捕捉;金龟子成虫为害的地块,于清晨或傍晚,用小竹棍振动玉竹植株, 待金龟子落地假死时捡拾处理。

2性诱。4月下旬至5月下旬虫害高发期,采用性诱剂诱捕金龟子、小地老虎等害虫的成虫。

3糖醋液诱杀。3月下旬至5月下旬虫害高发期,每667㎡设置10 个~15 个糖醋液盆诱杀害虫,糖醋液比例为糖﹕醋﹕水=1210 或糖﹕醋﹕酒﹕水=10.51.510,水中加数滴杀虫剂,每周更换一次糖醋液盆,及时清理虫体。

4灯诱。每1hm²2hm²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盏,诱杀金龟子、小地老虎等害虫,诱虫后及时处理集虫袋。

3.生物防治

采用天敌防控,在玉竹种植地周边合理种植蜜源植物,为赤眼蜂、瓢虫、草蛉、食蚜蝇、齿唇姬蜂等天敌种群繁育营造适宜环境,或释放人工饲养的赤眼蜂、异色瓢虫等害虫天敌,防治害虫。

4.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 GB2763GB/T8321 NY/393 的规定,遵循科学用药原则,发病初期防治病害,低龄幼虫期防治虫害,选择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轮换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具体防治措施见附表。

除草

清除田间及周围枯残植株、杂草,集中堆沤或深埋处理;4 月~7 月人工清除杂草。

)采收

一般玉竹栽种后的第3年(实际2周年)收获。也有3周年的,最多不超过4周年。在入秋后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时,选择雨后晴天,土壤湿度适宜时收获,以便与栽种时间相衔接。采挖时先割去地上茎秆,用耙头从下往上撬的挖法,挖起根茎,一般边挖边退,抖去泥土,防止折断,选留种茎后,运回晒坪摊晒加工。


附表

玉竹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化学防治措施

防治

对象

发生及主要特征

推荐用药

使用剂量

施药方法

安全间隔期(天)

根腐病

为害地下根茎。根状茎上初生褐色圆形病斑,后病部腐烂,组织离散、下陷,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5mm~10mm。轻者地上茎生长瘦小,叶小、叶色呈现枯黄色;重者病斑连成大块,地上部枯死,影响玉竹产量和品质。播种后第一年重于第二年。出苗后地上部陆续表现症状,以 5、6 月份雨季为盛。

1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500g/667 ㎡

土壤处理

/

30%恶霉灵水剂

460g/667 ㎡

土壤处理

14d

叶斑病

(褐斑

病)

为害叶片,叶背初现褪绿圆点,对光透视叶正面可见黄绿色斑;继而叶背现褐色短条斑,然后叶正面也可见褐色短条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继续扩展受叶脉所限呈状,中央色淡;后期病斑上生灰黑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产量。出苗后即可发病,5 月中旬至6月下旬流行,7月上旬后基本稳定。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6000倍液

喷雾

21d

25%吡醚菌酯悬浮剂

1500倍液

喷雾

7d

灰霉病

主要为害叶和花,叶部病斑近椭圆形,天气干燥时呈褐紫色,边缘清晰,有模糊的轮纹;潮湿时病班扩大,呈水渍状,背面长出灰褐色的霉状物,即病原菌子实体。发病先从花开始,病花将病菌直接带到叶上;落花处病斑特别大,病斑发展快,一朵花可造成一片叶枯死。灰霉病整个雨季发病均重,尤以玉竹谢花后的4月下旬至5 月下旬流行。

50%氟啶胺悬浮剂

1000倍液~1200倍液

喷雾

14d

30%嘧环·戊唑醇

40mL~60mL/667㎡

喷雾

21d

白绢病

主要为害地下根茎及地上茎基部。茎基部受害,初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其上密生白色绢丝状霉,多呈辐射状,后期病部产生褐色像油菜籽大小菌核,病部腐烂后整株枯死。6 月上旬开始发病,6 月中旬至 7月中旬流行。

1%申嗪霉素悬浮剂

450g/667 ㎡

土壤处理

7d

1亿活孢子/g 哈茨木霉菌

可湿性粉剂

500g/667 ㎡

土壤处理

/

蛴螬

多食性害虫,常以幼虫在地下啃食玉竹地下根茎咬断幼苗和根,致使根茎腐烂、植株死亡;或啃食地下茎皮,形成伤疤,不但使玉竹生长衰弱,影响玉竹的产量和品质,还助纣为虐,加速根腐病、白绢病等土传病害侵入为害;成虫食害叶片。

茶枯磨粉,加水

沤浸7天,加草木灰(或细土、细沙)50kg/667

㎡,拌匀制成毒土(沙)

15kg~20kg/667 ㎡

土壤处理

/

2 亿活孢子/g 金

龟子绿僵菌颗粒剂

5kg~10kg/667 ㎡

土壤处理

/

野蛞蝓

以卵及成虫为主要越冬虫态。喜嫩绿的幼苗及叶片,食性杂,耐饥饿,喜潮湿,怕干旱,畏日光,夜出活动。在玉竹地偶有发生。在近地面处咬断咬伤造成死苗倒苗,严重时局部成灾造成严重损失。常以地面覆盖稻草、杂草茎秆的地块为害重;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粘土、粘壤土或腐殖质较多的壤土地发生较多。3月下旬至 4 月上旬玉竹地上茎幼嫩、气温 15℃~25℃时为害。

用茶枯捣碎,加水浸泡 8h 后,取滤液加水50kg 喷雾玉竹植株与地面

3kg~4kg/667 ㎡

制成毒土于黄昏或雨后撒施

于玉竹根标周围或行间的地

面上。

/

6%四聚乙醛颗粒剂

400g~545g/667 ㎡

制成毒土撒施

42d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邵东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东市数据局 |

备案/许可证编号:湘ICP备14000179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1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210003   主编信箱:647154479@qq.com   联系电话:0739-266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