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邵东 > 招商引资 > 专业市场

一座小镇,在药香里流传千年(二):解读药都形成密码

发布时间:2021-01-25 09:52 信息来源:曾锐 责任编辑:曾锐
分享到:

△黄伍摄

  廉桥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县级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全国闻名的中药小镇。当多数人在历史的风雨中任由中医药这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锈蚀时,邵东人却将它擦拭得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

解读药都形成密码

  中药能在偏居一隅、区区弹丸之地的廉桥形成规模,并成长为邵阳地域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进而成就“南国药都”的历史地位,这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机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种有利因素叠加,构成一个适合中药发展集聚的整体环境,经过漫长的历史发酵,在因缘际会中生发出一股巨大的合力,最终在乡间小镇孕育出“似乎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的“南国药都”。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南国药都”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晏子春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中药材产量高低、质量优劣皆与其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药材品种,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产质可能完全不同。

  邵东地处湘中腹地,南岭逶迤东南,雪峰山耸峙西北,背倚自古就有“天下药山”之称的龙山,境内大云山、佘湖山、猪婆山、皇帝岭、九龙岭等崇山峻岭环拱,蒸水、测水向东流进湘江,邵水向西注入资江。这种“隔山不隔水”的丘陵浸融性地貌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繁育。

  同时,邵东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年均日照时数1616.14h,年均气温16.7℃,年均降雨量1150mm-1350mm,年均相对湿度81%,平均无霜期272天。这种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动植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适宜中药材的生长、种植和栽培。

  据《邵东县志》载:邵东中药材资源共2062种(植物类1938种),可供开发利用的国家重点品种植物资源200多种,还发现《湖南药物志》未有记载的新资源品种6个。邵东中药材资源位居湖南省首位、全国前列,其中,玉竹、玄参、射干等道地药材更是驰名中外,产销量居全国之首。

  由于地理条件方面的独特优势,邵东廉桥很早就成为古代交通要津,可以说占尽地利之便。邵阳自古以来有三条古商道连通长沙、衡阳。其中,大东路、中东路均途径廉桥。这两条绵延千年的古代商道,是吞吐药材的重要载体。如今,绵车岭尚残存一块乾隆六十年碑刻:“其地虽非仕宦当道,然南至邵祁,北过衡湘,往来客绍固如绵车循环不已之机耳”,可见当年商旅“摩肩于途”的盛况。

  明清时期,从北京到广东的南北交通线过了长江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湖南的南风岭商路,一条是江西的大庾岭路。廉桥是南风岭商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北方和江南地区至广东大多经过此地。通过南风岭商路,廉桥本地出产的玉竹、玄参、桔梗、射干、乌药等药材大量外销,临近府县的药材运至此地交易,粤、赣、鄂、蜀等外省出产的药材也假道此地中转。

  历代医家行医种药的实践与贡献为“南国药都”形成提供了丰富源泉。

  自古迄今,廉桥周边医家药师不可胜数,其中不乏名留史册的医药大师,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草药郎中。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担任邵州(今邵阳)知州以来,“儒医”逐渐成为一些官吏和文人的时尚职业。他们承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学思想,怀仁和之性,抱精诚之德,习医种药,救死扶伤。“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药学理论薪火相传,对廉桥中药业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推波助澜的作用。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其中有古医书14种。据考证,部分医书的成书年代比《黄帝内经》还要早得多,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源头。医书记载有不同类别中药的性味、功效、炮制、剂型、用法和剂量等,都是经验的总结,虽然很不完善,但说明先秦时期湖南各地中药的发展和应用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宋代刘元宾,字子仪,号通真子,做过邵阳县(今邵东)主薄,大半生的时间在邵阳。元宾至孝,因母久病未愈,习业医学,经常到楮塘铺寻求方书和药材,在药物、伤寒、针灸等方面均有成就。《神巧万全书》是其在方剂学上的代表作,现存方剂240首。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方·大医习业》中曾将刘元宾及其《神巧万全书》与仲景、华佗、《圣惠》、《名医别录》相提并论,可见其人其书在医药学方面的影响非比寻常。

  明代滕弘,别号可斋,世袭邵阳县(今邵东)公。滕弘在做官公干之余,博览药书,注重考证,历经12年著成《神农本草经会通》。该书载药958味,分草、木、果、谷、菜、人、兽、禽、玉石、虫鱼十部,每药分述性味、归经、功用、采集。滕弘对前代药学著作存在的错误进行了辨析,遇到疑惑,常至楮塘铺比对各种药材进行辩证决断,有时在楮堂公馆一住就是几天。与《神农本草经》比较,《神农本草经会通》记载的药物更多,分类更合理,论述更详细、全面、深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清代周学霆,字荆盛,号梦觉道人,出身邵阳书香世家。因体弱多病,弃儒从医,以深厚的儒学功底,精研《内经》、《难经》及刘、李、朱、张之说,终成一代名医。周常与楮堂铺谢集乐、赵宗因等药商子弟行走于龙山与楮堂铺之间,求养生导引之药。相传一日在楮塘铺遇一病人,头疼难忍,请周医治。周即于身边找块大石头用有色石片写上药方,嘱其背上速去松龄堂配药。病人负石快跑,大汗如雨,到松龄堂时头已不疼了。放下石块一看,上写:“君伤风,无需用药,汗后即愈。”周著有《三指禅》、《医学百论》、《外科便览》、《医案存》,只《三指禅》流传于世,影响深远。周学霆是清代脉学和药学的重大贡献者,楮堂铺、龙山一带的百姓视其为“今之扁鹊、仓工”。

  “买天下”“卖天下”的商业模式为“南国药都”形成开辟了快捷通道。

  廉桥一带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丘岗山峦占90%以上。古时,这里的老百姓守着稀薄的土地,靠在石头缝里种药材养家糊口,生活异常艰辛。三国时期,一些因穷思变的廉桥药农开始挑箩掮担或者推着鸡公车(独轮车),往来于药材产区和集散地贩卖药材。经过多年经营,慢慢积累起一些资金,有的在当地定居下来,独立门户,开起了药店;有的则带着资金回到廉桥,继续经营药材。

  “一担箩筐一把伞,出门几年当老板”、“破衣烂衫去,长袍马褂归”,这是流传于廉桥的民谣。看到早先出门做药材生意的乡邻发家致富,廉桥及周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药材经营。通过“亲帮亲”、“邻带邻”的方式,邵东药商队伍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壮大,他们走南闯北,足迹踏遍赣、鄂、滇、黔、蜀等西南各省。

  廉桥药商早期以代湘潭、樟树、禹州等外地药商转运倒卖为主,盈利甚微。后来,一些转运倒卖商自己批发贩运药材,做起了行商。他们常年在外地奔波,熟悉了药材产区的品种,数量、特性等,开始根据各自对不同药材产区的了解和认识,分别经营不同路道的药材,如经营广州浙江药材的广浙行,经营甘肃药材的西北行,经营安徽药材的亳州行,经营江西药材的清江行……不同路道的药商互通有无,四面联系,八方挂钩,广泛建立“宾主生意”。

  为了掌握货源,控制药材购销,精明的廉桥药商经常直接到各药材主产地收购药材。他们于秋冬季节派出专人坐地收购,边收边运,直到年底收场。有些还常年在道地药材产区承包山地,专门为自己种植紧俏药材。遇到药材行情紧俏的时候,他们在廉桥接到“订单”,直接在产地把收购或者种植的药材发给购货商,并不迂回廉桥转运,以抢占先机,同时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利润。

  这种“买天下药材、卖天下药材”的经营模式,貌似简单,实际上却结成了一张巨大的包罗全国各地药材的“网”,促使廉桥集全国药材之大成,囊括南北川广等天下药材于各家药行中,形成了“人无我有,人缺我全”的大市场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邵东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东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

备案/许可证编号:湘ICP备14000179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1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210003   主编信箱:647154479@qq.com   联系电话:0739-2666748